課程概述
本課程引導學生透過攝影鏡頭,開啟自身觀察美的雙眼,先以「美的感受」為核心拍攝相片後,再透過彼此觀察與討論,歸納出美的構成要素。透過與國文跨領域合作,連結美的觸角與面向,從視覺畫面轉化成文字詩句,排版到畫面後輸出明信片。最後學生會將整個過程中的思考與感受,歸納成創作理念並進行展覽,期間邀請學生及師長都能夠投票,擴大美感對校園的影響力。1. 引導學生探索何謂美?美的感受?2. 以「最美的校園」為題,帶領孩子繞校園拍攝後,各組從班級拍攝成果中,挑選最美的照片,根據教師提供美的原理原則資料,探索歸納出照片美的原因。3. 經過欣賞與討論,學生再次出外拍攝,從兩次拍攝中挑選最終展覽照,針對自己作品進行美的分析。4. 國文老師指導畫面發想詩句,視藝教師引導將文字排版到畫面後印製輸出。5. 進行展覽佈置及投票規則說明,學生邀請老師們進行投票。6. 結束展覽並進行彼此回饋討論。
美感預期成果
- 美的原理原則學習⽅式。
- 拍攝指引的調整,先感受還是先思考。
- 拍攝次數增加讓學⽣有機會再嘗試與突破。
- 畫⾯分析先⼩組合作練習,才進階到獨⽴完成。
- 畫⾯延伸新詩創作及外校明信⽚交流。
教師課後省思
- 印製模式:最初使⽤711 的ibon 明信⽚印製⽅式,除了送印時間機動有彈性外,也是更貼近學⽣⽣活的部分,我還特別在這部分設計了加分任務,提供⾃學單讓學⽣可以課後⾃⼰去試看看。但去超商印的⽅式⽐較耗費⽼師時間,這次本來有考慮要送影印店印製,才發現格式的問題,學⽣最後的照⽚成果⼤⼩並不⼀致,如果送影印店印刷就會有裁切的問題,可能是四周的留⽩尺⼨無法相同、如果切到滿版則會有展出尺⼨不⼀影響視覺效果的狀況,所以最後我還是選擇了ibon印製,讓成果尺⼨可以⼀致,且周邊留⽩是平均的。
- 跨領域合作⽅式:在畫⾯延伸新詩創作的部分,會優先找任課班的國⽂⽼師合作,目前看到他們使⽤的引導⽅式有:歌詞改編、⾃由創造、詞彙發想組合;若⽼師不⽅便協助,那我就會⾃⼰撥⼀堂課引導學⽣,使⽤⽅式是參考之前合作⽼師的作法、翰林拼貼詩、詩⼼引⼒等,讓學⽣先從畫⾯發想出名詞、動詞、形容詞各三個,再進⾏排列組合及更多聯想發揮,這樣寫出的成果都還不錯。那如果遇到學⽣真的想不出來,也可以直接提供⼀些不錯的百搭句字(譬如描述⾃然主題或⻘春學習類型的),讓學⽣直接挑選使⽤。
- 可惜之處:委員審查計畫書的時候,建議畫⾯編輯⽅式也可以⽤幾何圖形,因課程緊湊被我漏掉了。
-
01探索自己對美的定義與想法
1. 透過跑向線提問「你覺得美重要嗎?為什麼?」引發全班討論與思考。2. 提問「美讓你聯想到什麼人事物?」連結學生生活經驗與感受,透過班級發表促進對美的共識。3. 指引學生先嘗試用平板拍照及上傳照片,確認對
器材使用的熟悉度。(課程分組已於開學破冰時完成,運用特質小測驗安排異質性分組,小組角色有:藝術家、經紀人、收藏家、策展人) -
02觀察與感受校園中的美
1. 以「拍攝最美的校園照片」為題,帶領學生繞校園攝影,鼓勵多拍多嘗試。2. 拍攝結束後指引學生上傳google classroom,教師於課後整理成班級相簿。
-
03透過觀察與歸納,了解到大眾美感、個人美感
1. 小組從班級相簿中,選出認為最美的照片。2. 提供參考講義,學生各自寫下對小組所選照片「美的原因」說明後,小組進行彙整與報告。
-
04對美有更深入的觀察探索與感受
再次以同樣主題「最美的校園照片」到校園中拍攝,鼓勵學生在欣賞完他人作品與視角後,多多嘗試各種拍攝的比例與構成。
-
05分析自己畫面中美的原理
學生從兩次拍攝成果中,選定要作為展覽的作品,透過教師提供的「美的原理原則」講義,分析作品中的美感構成要素。
-
06學習畫面的排版構成美感
(在此節前應已與國文老師合作,由他在國文課引導學生依據攝影作品寫下詩句)學生觀看教學影片後,考量色彩、畫面平衡與比例、構成等,將詩詞排版到畫面中。
-
07歸納自身對美的感受與觀察
對攝影作品及作品說明做最後的歸納與整理,完成正式的作品介紹及說明。
-
08體驗佈置展覽與遞送邀請函
(教師事先佈置好明信片,學生僅需貼作品說明)1. 學生輪流出來貼自己的作品說明;教室內同學進行美的原理原則檢核。2. 說明師生各自的投票規則,學生分組書寫邀請卡並於下課時遞送,由老師簽收後回報。
-
09總結對美的學習
(展期兩週會先進行其他課程,結束時由教師事先撤展及整理)1. 頒發獲得最多票數的作品,發還其他同學成果。2. 書寫回饋單,探討這段期間對美的收穫及學習。3. 班級分享級總結,肯定這段期間的體驗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