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舌尖上的禪風:食、景、藝

核心概念
  • 了解日式枯山水庭園侘寂簡約禪風美學。
  • 能觀察侘寂簡約禪風庭園構成及質感的變化,進而運用於食材中。
  • 透過實作練習發現食器造型與食材質感的關聯性。
美感知能
  • 在生活中去發現美的形式原理原則。
  • 能觀察枯山水庭園的應用與多元變化,進而運用在食材上。
  • 發現生活中的構成原理及美感。
  • 運用減法法則,適當搭配傳統甜點食材作合宜的裝飾與擺盤。
  • 構成的美感—均衡、非對稱均衡、主從關係。
  • 了解枯山水的構成方式並轉化於食材擺盤上。

課程概述

雖我們存在於視覺至上的世界,但視覺這項感官並非單一的存在。在重視視覺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感官世界逐漸變得平面,被忽視的其他知覺,剝奪了我們感知世界的立體性。因此藉由「驚喜製造」等單元五感體驗去進行設計,重新喚回感覺與記憶,平衡我們的感官世界,再將鮮活的感官世界帶回現實生活當中,透過「微型枯山水」單元,將簡約抽像感官符號與意象美學,再製出實體的物質形成嶄新的食物意象,運用傳統台灣傳統甜點打造「可以吃的庭園」擺盤單元,結合日式枯山水美學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可以變化出不同混搭味道的甜點,體驗樸實耐人尋味的古早味魅力,也可以是食、景、藝的展現,多了做中玩的精神。在「禪風的滋味」單元,搭配自然風音樂可以邊品嘗,邊想像心中的庭園輪廓,盡情在自己擺盤中的平靜與寂寥,享受片刻的寧靜。

美感預期成果

  1. 「製造驚奇」就是著重於鮮活的五感體驗去進行設計,能夠透過五感設計將失去的其他感官找回,平衡我們的感官世界,將鮮活的感官世界帶回我們的生活當中。
  2. 「走入枯山水的世界」欣賞日式侘寂簡約禪風庭園構成美學,做中學動手打造微型枯山水,透過與感官相關的物質符號(土壤、樹林、氣味等),營造出山林庭園的情境,並欣賞作品及拍照分享。
  3. 從大地天然色彩調和色譜,知道天然色素都是從植物中提取色素,但是過多攝取人工添加食用色素存在會對人體不健康,進而能對食安問題的重視。
  4. 邊嘗想像心中的縮微式園林景觀,並運用傳統甜點混搭,將日式庭園美學構成符號轉換於極簡擺盤,用視覺、觸覺、味覺、聽覺中感受平靜與寂寥,產生具有冥想、寧靜的效果。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結合感官體驗、枯山水美學與食藝擺盤,透過實作提升對食物與藝術的理解。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環節可進一步調整,以提升學習效果與執行效率。

  1. 無光晚餐體驗的可行性調整,在一般教室中難以完全營造全黑無光的環境,影響體驗沉浸感。可改用眼罩來模擬黑暗環境,讓學生專注於觸覺、嗅覺與聽覺的飲食體驗,仍能達到學習目標。
  2. 限定食材與材料,避免資源浪費,若提供過多食材,容易造成材料耗損與學生選擇困難。最好事先規劃好限定使用的食材與數量,例如:砂糖、花生粉、芝麻粉等鋪底材料,以減少浪費並簡化操作流程。
  3. 課程時間管理與收拾流程適度調整,擺盤與創作後的整理過程較繁瑣,可能影響課程流暢度。最好事前強調整理規範,讓學生分工合作,提升效率。建議將課程安排為兩節課,確保學習完整度。
  4. 簡化擺盤製作流程,食材選擇過於多樣,可能增加準備與製作難度。建議擺盤簡化:使用單一麻糬包餡,搭配各式粉料捏成「石頭」,降低組裝複雜度,使擺盤更直覺化,讓學生更快掌握擺盤概念。
  5. 跨領域結合,提升學習延伸性,部分食材(如麻糬)需額外準備,增加成本。建議與家政課合作,讓學生親自製作麻糬,從食材製備到藝術擺盤,一氣呵成。這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讓學生學習烹飪與美學結合的應用,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與實用性。
課程規劃
  • 01
    驚喜製造之一 嗅覺與聽覺

    1.課程以活動進行並學習單紀錄感受
    (1)嗅覺 : 十張口味配對卡 — — 仙草、芒果、甘蔗、檸檬、鳳梨、玫瑰荔枝、茉莉柚子、蘋果肉桂、桂花烏梅、蜂蜜烏龍茶 — — 讓大家可以透過嗅聞與配對,考驗自己的嗅覺記憶。
    (2)聽覺 : 聲音在飲食的過程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就像汽水和啤酒「西西」的氣泡聲、豆腐煲「波波」的滾沸聲、生鮮蔬果或洋芋脆片「喀喀」的咀嚼聲,這些細微的聲響,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判別食物是否新鮮、是否美味,也建築起對它們「想」吃的渴望。
    2.分享心得及完成學習單。

  • 02
    驚喜製造之二 觸覺與視覺

    課程以活動進行並學習單紀錄感受
    1.觸覺
    抹去視覺記憶的感官晚餐 — — 《無光晚餐》
    《無光晚餐》的進行是在一個全黑無光的用餐環境中,剝奪我們日常所仰賴的視覺,打開視覺外的感官,捏拿、嗅聞、咀嚼、傾聽體驗美食。
    2.視覺
    (1)先看食物再吃會覺得更美味?提供以食物為題的立體藝術作品,或是看起來不怎麼美味的食物,只看吃不得的藝術品,抑或是好看又好吃的藝術嗎?
    (2)分辨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差在哪?越來越多的人對食安和環境安全意識提升,對日常食品和用品開始訴求有機與環保,並開始以天然物質取代化學物質,創造健康的生活品質。
    (3)例舉天然色素色譜?都是從植物中提取色素,台灣有48種被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例如薑黃,辣椒紅色素,青花素,葉綠素,番茄素,胭脂紅,梔子黃,甜菜紅,菠菜綠及可可色等,
    (4)分享心得及完成學習單。

  • 03
    走入枯山水世界

    1.介紹「枯山水庭園」
    (1)美學及由來
    (2)主要特色、元素
    (3)比較枯山水庭園及中國庭園的差異
    2.例舉:構成的美感中均衡、非對稱均衡、主從關係
    3.符號:說明細沙碎石鋪滿地板,放上一些自然元素,利用特殊的木耙,慢慢有條理的沿著置放物的周圍,在砂石地上描繪出紋理,這些紋理象徵「水」,而大石頭則象徵「山」,主要是想讓庭園保持靜止的姿態,產生具有冥想、寧靜的效果,讓人與庭院一起回歸自然。
    4.色彩:大地色系VS調和色
    5.分享心得完成學習單。

  • 04
    打造微型枯山水

    1.介紹經典類型
    2.透過構成及質感美感分析,運用下列材料:
    (1)準備各式不同質感長方形、厚重材質的盤子或透明的等容器。
    (2)材料:石頭,細軟的白砂或彩砂、海沙。
    (3)工具:小耙子
    (4)選擇適合質感及構成練習擺放。
    (5)擺放重點:極簡不淩亂,少即是多禪意濃厚的枯山水美學,可以放上喜歡的物件,讓它成為主角,嘗試主從關係構成。
    3.分享及拍照。

  • 05
    可以吃的庭園

    1.接續第3~4堂學習,嘗試選擇適當的食器擺放極簡擺盤
    (1)先選擇鋪底盤的代替沙子,如:白砂糖、花生粉、黑白芝麻、等細質感食材。
    (2)選擇合適傳統的點心與食材石頭代替,擇一點心為大石頭主,擇2~3種配料為小石頭,營造主從關係的構成美感設計。
    ●石頭代表:草仔粿、堅果、麻糬、羊羹等。
    ●青苔代表:抹茶粉、巧克力粉等。
    ●綠葉:天然食品等。
    (3)小木耙用叉子取代,可以自由刮出紋路,打造屬於自己的富禪意風的擺盤。
    2.拍照並分享成果。

  • 06
    禪風的滋味

    3.接續上一堂,準備自然禪風音樂與茶水餐具分享與品嚐。
    4.完成學習單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