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探索構成.校園藝想

核心概念
  • 平面景觀設計圖的構成美感
  • 色彩於不同的條件下所組合成的平衡美感
  • 合宜的構成為生活帶來的影響
美感知能
  • 依照所需目的,利用物件組合出適宜的平衡畫面
  • 運用不同方式處理色彩組合,達成平衡之美
  • 了解適當的構成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及美感

課程概說

美感的獲致,需要有感的啟發經驗。校園硬體建置若能兼具美感,更能使學生在使用上體驗不同感官之美。以校內廣闊草地空間為創作對象空間,請學生思考在校園中需要的設施,而此設計須符合美感。以構成中的「平衡」為題,「色彩組合」為主,「校園生活」為軸,設計一份「校園平面景觀設計圖」。

課程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構成的導入與體驗,欣賞構成案例外,請同學利用有色卡紙、透明片、網格等為工具,進行構成的挑戰與練習;第二階段為體驗與觀察,經實地走訪校園,帶著前兩周的練習作品進行比對與觀察,並思考如何構建符合主體對象的構成設計與色彩搭配;第三階段構成的創作,設計平面景觀圖並融合景觀物件,以俯視的平面圖進行具構成美感的設計。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夠理解並能說出何謂「構成」。

2. 能夠發現「構成」的美感是來自於物件間的秩序配置。

3. 能夠應用「構成」的概念於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筆者曾教學過相似的單元,此次藉由美感構面的「構成」引導並練習後,學生更能在創意之外加入「美感」,讓簡單的物件排列成為具有構成之美的設計,也希望學生經由此次的經驗應用到未來的挑戰中。

為了讓學生能完整的了解視覺畫面中的「平衡」方式,而設計各種項目讓學生體驗,但在課程進度的掌握上便顯得較為冗長,學生在過往其實已有相關的經驗,只是缺乏整理與了解。因此筆者思考後認為,可善用小組分組討論或協作的方式,將平衡手法分作若干題,讓各組認領其一題操作,最後再以報告或拼圖法的分組方式讓學生討論,以此加快課程進度,也能改變課堂氣氛與風景。

對於將作品與環境實際的結合與觀察,部分學生仍是陌生,因此在前面的課堂練習或討論中,便可多多帶入與環境議題有關的實例。

在實際構思平面設計景觀圖時,學生容易因為過多的想法而模糊了此次創作的重點,在設計開始前須多引導學生關於設計發想後的「整理」與「歸納」,讓此設計更聚焦該小組所欲完成的設計核心思想。

經過前面課程「平衡」的練習與引導,學生也能於景觀平面設計圖中上手,若學生能夠於設計圖中達成平衡項目中其一的方法,可鼓勵學生融入第二種或第三種設計方法,增加設計圖的變化性。

課程規劃
  • 01
    認識構成&平衡中的色彩探討(一)

    學習並了解美感的「構成」構面後,深入探討平衡的各種排列與組合方式,並搭配以卡典西德為素材進行練習。

  • 02
    平衡中的色彩探討(二)

    在複習國一時所學的「對比色」與「相似色」概念後,銜接上周的「平衡」概念,請學生思考並討論加入色彩的元素之後,可用哪些方法讓畫面達成平衡。

  • 03
    分組討論校園平面景觀圖設計&探索校園

    將前兩週所練習的平衡圖樣於環境中的樣貌與比較,觀察顏色、圖案、數量等種種關係。

  • 04
    「平衡」之美-校園平面景觀圖(一)

    以上週觀察的戶外展演場空間為題,請學生思考校園中還可增設哪些設施協助學習或休憩,並依組別將構想繪製成草圖。

  • 05
    「平衡」之美-校園平面景觀圖(二)

    將草圖繪製於壁報上,並以廣告顏料、色鉛筆等著色。創作常為獨立操作的活動,因此在合作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摸索自己在此活動中或小組中定位角色。從構思到完成創作的過程,可先將工作內容概分,如設計者、統籌規畫者等,由小組成員討論後進行分配,並加以合作。

  • 06
    作品欣賞與討論

    請學生依組別上台報告該組設計作品,闡述此景觀平面設計圖的核心主題、運用哪些景觀物件等,以及於此中運用哪些平衡手法達成。在報告完後,台下同學可以進行提問,教師進行點評與回饋。

李奕萱
曾為 臺中市立順天國民中學 教師現職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