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兩個物件放在一起,如何放才好看?多個物件放在一起,如何放才好看?這世上的東西不可能單獨存在,因此如何將這些物件透過我們的選擇來決定其如何放置使視覺畫面上看起來舒服並感覺到有美的存在。
一、了解局部與整體布局之間牽動的相互關係,主角配角關係也會因排列方式不同而有 所改變。
二、能從實際操作零食餐盒中,進行格線分割練習,並整齊的秩序的排列零食餅乾,練 習操作主、從、次、附加的構成與變化。
三、透過單一主題的海報設計,主次大小的安排與取捨,了解構成的美。
四、提升學生的觀察及分析能力,能發表對於同學作品的看法及感受,找出一張自認為 有美感的照片並說出照片中具有美感的地方。
五、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環境,並多運用自己的能力來提升環境的美感及品質。
美感預期成果
一、能將多種物件按照自己的想法整齊有秩序的擺置並呈現出來,並在當中呈現出主、從、次、 附加的區別來發現構成的平衡與變化。
二、讓學生透過課程建構出帶得走的美感能力,能將課程中學到的美感經驗與生活體驗相連結, 能指出生活中各個角落物件構成是否有美感蘊含在其中。
三、欣賞他人作品,並指出另自己賞心悅目的地方。
教師課後省思
在課前引導方面很重要,光靠我們講,學生可能會不太懂,可能這裡的學生程度有差,甚至有時候要有一些範例給他們看,雖然有範例怕把他們的想法框住,但總比他們雜亂無頭緒後亂做一通來的好一點,所以課前的引導要花點心思更能引導出他們的好作品。
課前可以排列美感的形式練習,重複、平衡、對稱、……等,讓學生事先複習,在排列過程才不至於只是堆積一盒餅乾裝滿,會根據美感形式練習漸進提升對美的感受。
-
01課堂一
每位學生將一張色紙任意分割成四小塊(有大小之別), 一開始讓他們自由布局,重新組成一個新個造型。 在他們組成的新圖案中,請學生討論一下哪一塊是主角,哪一塊是配角、背景,為甚麼 ? 主角一定是塊面大的嗎? 透過不同的擺置,是否也可讓小塊面為主角? 引導他們思考這些問題,並操作重新排重不同構成的圖案 若時間上充足,也有可能是將色紙任意分割成無數大小塊來進行除新組合。
-
02課堂二
每位學生將一張色紙任意分割成四小塊矩形(有大小之 別),重組成比色紙小的矩形,方塊與方塊間可以重疊,或小塊的放到大塊之中。 新組成的較小矩形中,哪一塊是主角?哪一塊是配角、背景? 跟上一節課自由布局相比,主角角色變了嗎?可能還是大色塊的,或是小色塊的。 另外整體畫面是否平衡?會部會有邊太重? 若時間還有,會請學生在用這四塊矩形重組成比剛剛更小的矩形,挑戰自己,也挑戰構 成的可能。
-
03課堂三
運用前一節課格線所產生的大小、主次、位置關係,來製作一張單一小卡片,透過圖片、主題文字、細節介紹,像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塊面,來組合成自己設計的餅乾盒。
-
04課堂四
延續第三節
-
05課堂五
在木片餐盒內進行格線分割練習,擺置出一盒吸引人一目了然、看起 來愉悅又有美感的零食餐盒,內含主、從、次、附加的構成與變化。 前提是要請學生排除線有常見的透明餐盒分割格線,格出一市面上未看過的全新餐盒。 從眾多零食中,挑出一個主要想呈現的,並於透明餐盒中格出它的位置,並將零食整齊 有秩序的排放其中,猶如餐盒的主食一樣,接下來在選三~四樣零食,猶如餐盒的配菜一 樣,在剩下的位置中格出他們的位置。 把破並排放置,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將某一個小格零食放置於大格零食之中呢? 就像白飯上放了一顆梅子或滷蛋的概念? 是否全部都要矩形? 三角形、菱形、梯形的分隔好嗎? 技術或操作上是否會有困難?提升學生的觀察及分析能力,最後將前二個單元的成果展示給學生欣賞,並選出覺得最 具有美感的一個,並說明理由。將美的概念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從生活角落來認識美感 教育,並實踐之。
-
06課堂六
延續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