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筷藝人生

核心概念
  • 筷子的材質、造型會因飲食習慣或文化差異而呈現不同的樣貌
  • 筷子的長度可因人而異,學習測量手指間距並製作適合自己的筷子長度
  • 在筷子的製造過程中,體驗木質的溫潤觸感與迷人的香氣。
美感知能
  • 分析比較筷子長度與自己手的比例關係,尋找出舒適且便利的人體工學比例
  • 能觀察木紋,選擇順紋刨削。正確均勻施力,時時觀察細部調整
  • 利用砂磨機粗磨,將外形輪廓確定,再利用#240、#400砂紙研磨至光滑平順的狀態

課程概述

1.請學生攜帶家裡的筷子或個人最常使用的筷子,進行材質、造型、長度的分析比 較。
2.由教師準備金屬筷、塑膠筷、木筷、竹筷、稻殼筷、玉米筷等不同材質的筷子,讓學生觀察體驗不同材質筷子特殊的質感,如溫度、觸感、重量等。
3.筷子夾豆比賽,從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筷子的材質和造型影響夾豆的難易度。除了豆子(硬)之外,加入鱈魚香絲(長條)、海帶(滑)、麵筋(軟)等不同質感食物,體驗不同材質筷子與夾取物的關係。
4.由老師準備不同長度的筷子,讓學生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筷子長度。進而分析比較筷子長度與自己手的比例關係,尋找出舒適且便利的人體工學比例。
5.製作木筷,裁切適合自己手拿取的長度。在切、削、刨、磨的過程中,享受木頭的芬芳味道與溫潤質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觀察日常生活使用器物(筷子)的造型,並了解設計與實用之間的關係。
  2. 學生能分辨日常生活使用器物(筷子)的質感,並了解食器選用材質的因素。
  3. 學生能從製作木頭筷子過程中,學習耐心的刨、磨,細心觀察、微調,並享受木質的溫潤觸感與迷人香氣。

教師課後省思

  1. 質感的體驗可再持續練習:「筷藝人生」體驗質感過程中,發現多數學生對於觸感、溫度、造型等缺乏感受能力,關於質性的敘述更是缺乏想像力,但經過指引與提示後,學生慢慢能領會到要點試著從不同感官去體會周遭事物。這在學生拿到製作筷子的檜木原料後,聞味道、看紋理、試硬度的舉動,得知之前的練習體驗仍有成效,是可以持續練習養成的。
  2. 比例的構面要素呈現較薄弱:「筷藝人生」介紹到筷子長度與手的比例關係,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因為差異性不大,不易呈現比例的內涵,此項構面可考慮是否刪除或採其他方式呈現。
  3. 課程最後可增加其他食器的分享:課程聚焦在筷子很明確,容易加深累積學生的感受經驗,若能在最後一節課提供不同材質的碗、碟、湯匙等食器圖片,或許更能夠延伸學生的美感經驗,開闊生活中的覺察能力。
課程規劃
  • 01
    筷炙人口

    請學生攜帶家裡的筷子或個人最常使用的筷子,進行材質、造型、長度的分析比較。藉由筷子材質與造型設計來介紹各民族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差異。

  • 02
    先睹為筷

    觀察體驗金屬筷、塑膠筷、木筷、竹筷、稻殼筷、玉米筷等不同材質的筷子,發現不同材質筷子特殊的質感,如溫度、觸感、重量等。

  • 03
    眼明手筷

    筷子夾豆比賽,從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筷子的材質和造型影響夾豆的難易度。另外加入鱈魚香絲(長條)、海帶(滑)、麵筋(軟)等不同質感食物,體驗不同材質筷子與夾取物的關係。

  • 04
    拍手稱筷

    讓學生試用不同長度的筷子,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筷子。進而分析比較筷子長度與自己手的比例關係,符合舒適且便利的人體工學比例。

  • 05
    筷子製作-I

    利用治具和刨刀,學習有效率地將木條刨成勻稱的形體。

  • 06
    筷子製作-II

    利用砂磨機粗磨,再用砂紙細磨,感受木頭滑順的細緻度與手持筷子的舒適度,最後上蠟完成。比較上蠟前後的不同質感。

吳依懃
高雄市立興仁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興仁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