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存在生活尺度中的比例美感

核心概念
  • 機能性
  • 比例的模組化
美感知能
  • 影片拍攝的技巧
  • 量測的方式

課程概述

比例美感是相對於使用者的主觀判定,特別是一般生活物件。本課程即從校園環境物件觀察開始,藉由親身測量以檢視物件與使用者之間的機能性是否妥適,讓學生了解比例產生之美感不全然因為視覺感受,使用者的便利性實際上佔有相對的重要,使用的快感與成就感將會影響物件的審美角度。此外,也藉此機會提供學生以科學的角度探討美感的成立,並反思既有且習慣的生活物件是否存在機能上的不便利甚至危險存在,唯有養成隨時對生活中的物品關照的習慣,才得以銳化感官提升具獨立思考性的審美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實際的體驗檢視讓學生確實了解比例美感並非是純粹視覺的感受,特別是具機能的物件。美感的產生部分來自於使用經驗的快感,因此設計不良將導致使用者負面情緒產生,連帶美感也不會產生。本課程目標是希望透過理性而科學的操作,讓學生感受美感並非是藝術家才能感受的,透過觀察的訓練也可提升審美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以往比例美感的探討多集中於平面藝術品或設計品,課程進行中發現美感的感受因個人視覺經驗不同而差異甚多,引導學生審美能力的建立也較難有客觀的說服力,也因此學生容易產生混淆的審美判斷。本學期著重比例美感與機能性兩者關連,希望透過較科學且客觀的方式讓學生明白美感的產生有其可分析的成因,並非只是感覺而已。也許在美感的探討上有所侷限與不足,但針對視覺觀察敏銳度較低的對象,也無非是個嘗試性的引導經驗,畢竟當缺少審美方向時,適度地提供一個較具體的方向較能讓學生輕鬆地進入美感的領域。

課程規劃
  • 01
    建築空間的機能與比例美感

    利用室內設計師改造空間案例,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空間的動線及視覺延伸為何能產生美感,且也兼顧生活機能的便利性。

  • 02
    物件比例與人體工學

    實際量測學校環境中的某一物件,並探討使用時的便利成呈現的視覺美感。

  • 03
    多元文化居住空間比例體驗

    帶學生至鄰近日式文化園區體驗日本建築的不同空間比例,並引導思考其中的文化內涵差異。

  • 04
    校園空間的機能與使用者比例之關聯

    學生分組並選擇校園中的某一物件為對象,深入檢視其比例是否符合使用機能,並提出改善方式。

  • 05
    機能美感Youtuber

    分組拍攝短片介紹上一節觀察到的學校環境中某物件之比例,未能符合使用機能原因及其審美結果。

鄭雅文
屏東縣立潮州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屏東縣立潮州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