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以一張紙站立的五種方式→紙結構與構造的疊高承重實驗→紙結構的結合,製作可乘載物品重量的檯座或容器三個階段任務的練習,透過運用紙材質的實作實驗與設計思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理解關於「結構」與「構造」關鍵要素之內涵與美感,並嘗試為生活中會遇到的設計需求找到解決的方案。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結構的觀察探究與操作實驗,希望同學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紙材質〞主動發覺物件本身結構之平衡性,在分享、討論及修正調整後,體認更多關於結構構造關鍵要素的美感原 則。學生在對物體的觀察與發現之後,展開美感知覺的探尋,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受。
教師課後省思
- 課程前期,在摺紙的階段同學對於〝結構〞的認知尚不清楚,不知道摺紙變立體可以做甚麼。經過教材修正,讓同學觀看網路上「關於結構在生活上的描述」影片再讓同學筆記重點,就比較能夠對結構的概念多做思考。
- 在兩張 A4 紙一手拿三罐可樂的任務中,教師有試做幾個範例讓同學理解要做的任務具體形象,但是同學看過後較難跳脫教師範例的框架。經過修正教學指引,同學產出的作品跳脫了一般的思維,產出簡潔有力但令人驚豔的成果。
- 教材的提供較著重於結構的理解,有些同學會失敗於物件之間的銜接,如果有機會再做一次課程,應該會增加一個讓同學練習構造關係的單元,再進行實作任務以減少失敗的狀況。
課程規劃
-
01一張紙站立的五種方式
讓學生嘗試用一張 A4 紙透過折、分割、組合成一個突破 2D 平面的立體結構, 可與過去經驗產生連結、任意發想,並著手實驗並分享。 評量:紙結構的多元想像。
-
02觀察結構與構造之美
帶領學生觀看學校周遭的建築,和生活中常見的物件, 欣賞自然中的結構,找尋其中的規則。再引導學生運用疊疊樂的積木試著親身體驗結構穩固與造型之間的關係。 評量:找到穩定結構的方法。
-
03紙結構的疊高實驗(塔)
三人一組,以上一節課讓紙站立的經驗延伸,以不黏合的方式嘗試讓紙長高。訓練學生在紙與紙接合構造上的思考。 評量:用十張紙製造最高的塔。
-
04紙結構的承重實驗(橋)
三人一組,以上一節課讓紙站立的經驗延伸,以不黏合的方式嘗試讓紙承重。訓練學生在紙結構 加強上的思考。 評量:以 10 張紙搭橋的承重度。
-
05物件與物件結合後的承載
任務:一手帶走三罐可樂的紙結構構造,以減塑為題,讓同學思考購買飲料時如何一手將三罐飲料帶著走。 材料:教師提供不同的紙材讓同學選擇。評量:有功能性並具備結構與構造
-
06展示與分享
作品經過結構穩固測試、修正及調整後,同學展示分享自己的設計,並說出紙材選擇的考量,造型與功能的設計構想。 評量:能完整說出對於紙結構的理解與設計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