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學期課程從觀察建築立面開始,透過分析建物立面垂直與水平方向元素構成方式,理解組合方式對於構成之影響,進而理解平衡為構成美感的重要基礎,進而去觀照生活環境中建物構面所隱藏的美感問題,思索以平衡美感的判準做為視覺調整之可能性。
然而以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技能來看,操作建築立面元素構成之改變確有難度,鑒於中文字體與建築於垂直與水平面向之構成均有其可以相互對應之處,故將中文字體視為”平面上之建築”讓學生能夠將習得之平衡美感判準進一步加以實踐。
為了深入體驗構成美感,課程設計先讓學生改變文字筆劃配置方式,試驗線條在平面上組合方式如何符應美感,進一步嘗試轉化成三度空間之構成形式,將文字製作成立體的微雕塑,作為下一階段運用構成美感進行街景營造之準備。
美感預期成果
- 透過課程觀察建物立面,體驗構成元素的組合方式對於立面風貌的影響。
- 透過課程分析水平與垂直構成形式,理解構成之美與平衡的關聯性。
- 透過課程理解不同視角當中面、線、點之間的對應關係,體驗平面構成之美轉化成立體構成之美的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歷經幾期的課程施作,深刻感覺從美術課到美感課,是相當不同的課程操作思維,每一次接新的班級在建立課程模式上都是一個辛苦的歷程,如何啟蒙學生打開眼睛進行美感觀察,是相當大的挑戰,這樣的磨合時間常會花費約莫1/3學期的時間方能上軌道,本學期鑒於去年施作的經驗,並考量班級學習特性,將主題更加聚焦在招牌設計,前期的三面圖練習的經驗在去年是為了於字體微雕塑側面要做造型設計,今年則是為了固定於建物並兼顧視覺的美感而作設計,在嘗試將二維文字轉化成立體作品的過程相較去年而言是順利的,整體來說,隨著課程經驗的累積對於學生的各種狀況有比較好的應對與解決策略,希望下學期的課程也能讓學生有更為深刻的體驗,感受運用美感改造生活的可能性。
-
01分析建物立面構成模組
1. 由教師運用國外個案建物案例(如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聖彼得大教堂),透過設定基準的方格(尺度基模),分析解構水平及垂直向度所運用之構成元素(如門、窗、柱、簷、樑等等),找出不同建物立面內隱含的組成模組,並推及如兼六園茶室及時雨亭、21世紀美術館、路思義教堂、台中歌劇院等案例說明公私不同領域建物的構成模組。 2. 各小組進行至善校園之踏察,小組討論運用設定透過的格線,找出至善校園建築立面構成模組形式。
-
02分析社區建物立面構成
依據量測至善校園之體驗,進一步探索社區建物立面,設定基準單位(門、窗、樑、柱、樓高、樓寬),建立觀看建築立面的尺度,進行紀錄,描繪在方格紙上,進行構成美感分享。
-
03文字解構及再構
1. 教師運用同學社區踏察所得之建物模組紀錄,透過尺度基模的垂直與水平基準線,講解「單位」與「整體」構成之關係。 2. 引導學生的經驗遷移,觀察文字的筆劃在紙面上所構成的空間,從水平及垂直面向進行至善國中字體的分析,對照建物立面元素構成,檢視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的差異性。 3. 以構成美感的角度進行小組討論,並重新繪製文字。
-
04不同視角及錯視效果
介紹視覺上錯視的原理,並運用實物投影機投影自製模型及圖形讓學生觀察,在學習單上描繪出單向視圖,重點在於讓學生體驗在不同視角當中面、線、點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在某一面向是一個塊面,而從另一面想觀看可能轉化成線或點)。 補充說明:為補國二學生對於點線面轉化能力之不足,透過此單元體驗建立學生點線面的空間轉化概念,以便後續單位的操作。
-
05二維文字立體化
1.引導小組討論建築立面構成之粗細直橫與各類字體之對應,依照建築的構成邏輯進行不同字體的選擇搭配。 2.依建物立面特性擇定文字,運用字體之格式,透過切割西卡紙條(2*16cm),拆解字體,進行單面向組合。
-
06製作文字微雕塑
運用學習單引導從前視圖延伸,運用 LED描圖台描繪側視圖及上視圖,運用切割西卡紙條(2*16cm)作骨架,將字體重組為從不同方向觀看均能符合構成美感之微雕塑,並進行發表觀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