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們卻因生活的忙碌而無法自在親近自然,利用這個課程,將微觀森林帶到我們的生活日常,讓學生認識植物與美感的連結性。課程探討植物、介質、器件三者的關係,設計許多手作單元,讓學生從中有五感體驗,感受自然的奧妙。
延續109-1植物系列課程,以『質感觀察』的角度,觀察探究苔蘚、植材、底土介質及器介質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構成原理:單純幾何構成、秩序、重複、對稱、平衡等討論,利用九宮格的概念,將不同的植材、介質、器件作為質感索引,拼置一件九宮格作品,植物是有生命力的,學生能在這堂課中進行探索與發現的學習歷程。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藉由課程的推動,可以從中學習到觀察、描述、分析,並動手操作體驗,完成作品
- 能與組員討論溝通協調,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尊重他人的想法,思考並進行美感判斷
教師課後省思
- 利用五感體驗,讓學生用手、眼、心、鼻、觸覺去感受土地的力量,大部份學生都是首次接觸到泥土、植材、器件等等,實作過程中發現了蚯蚓、水蛭、鼠婦、馬路…等等,在驚聲尖叫中意外上一堂自然昆蟲課,趣味十足。
- 課程採分組教學,每組為3人一小組、9人一大組,進行個人任務與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對自然植物認識,學習關於質感、構成的美感構面連結。
- 從課程引導,校園採集,植栽實作,到微觀創作,學生投入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照顧及觀察他們的植物,期間發現了許多問題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為植物增添色彩,利用超輕土進行創意小物的設計,小房子、小動物,學生們的巧思,讓小森林裡產生了更多的故事。
- 照顧植物是需要細心與耐心,學生們從中學到了團隊互助的默契,植物有生必有損傷,又複習了一堂生命教育課程。
- 實行自評及互評,讓學生理解創作理念及觀察力與表達力的訓練,總結討論並歸納出校園最美的光影角落。
-
01植物排排站
認知 1-1以質感觀察植物、介質的基本結構,讓同學可以動手體驗感受植物的質感 1-2,利用形色APP 掃描植物,認識植物的種類與特性,質感的差異給予的不同感受,感官心得記錄學習單上,並描繪形狀輪廓特徵。 1-3美感概念建立,說明美的原理原則如何構成植 栽課程。 1-4進行構成討論,各小組分配一項原則例如單 純、幾何、秩序、重複、對稱、平衡等進行報告。
-
02九宮格構成
觀察 2-1九宮格分組法(3人一小組;9人一大組) 2-2將植材、介質與器件分成三大類進行體驗 2-3讓學生分辨質感多變性,苔蘚種類、附生植 物、底土、石塊各項介質的分類及特性 2-4學生分組實作運用苔蘇、優酪乳、啤酒進行培植計劃
-
03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探索 3-1進階體驗,比例應用 1.介質的應用,土、砂、水質的栽植方式與容器對話關係 2.原石、水泥、玻璃、陶磁的應用,器物形狀的選擇性 3-3學生針對苔蘚及植栽的質感本身,做載體材質討論布局與設計實作 3-4介紹不同質性的分類,如何重組並作記錄
-
04矩陣排列大風吹
探索 4-1 根據3、6、9組列,矩陣排列與主體植栽、客體容器、介質,進行構成設計排組 4-2 植栽強調賓主布局、空間對應,分組陣列、拆組,讓學生活用載體操作各種可能性 4-3引導學生同一種物件上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透過不同的處理技法,就會改變作品質感(如盤中苔配石,盤中蕨配水) 4-4 討論美感元素,如何符合美感?記錄下優缺點
-
05微觀森林
解構與重組 5-1學生進行植栽作品拍立得 5-2使用九宮格圖示法,以3X3概念橫向縱向交叉比對,進行植栽與器件排列重組 5-3 思考九宮格解構與重組形式,比例關係與植栽物件造型比對,建立有主從、分類、比例、組織以及構成美感的作品。 5-4 各組完成影象記錄
-
06分享與回饋
6-1校內班級植栽作品及攝影展 6-2展場導覽 6-3反省與回饋並能共享與欣賞彼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