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原定3/15開始實施,後於5/10才開始授課。後期因三級警戒而改為線上授課,且校方為顧及學生用眼,訂定每堂課授課時間由45分鐘縮減為30分鐘)
參考2019金點新秀設計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面紙盒36計,讓學生在了解紙的立方體結構的各種承重能力後,設計出能承裝學生上學時間使用的各種物件的紙盒設計,並經由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結構與物件的關係,並了解結構在生活當中的運用。
1. 認識校園裡的各種結構:
教師以簡報分享,帶領學生觀看學校建築、教室環境等公共物件之結構、思考與討論。
2. 蒐集生活中的各種紙盒,並觀察其切線、摺線與功能之關係。(新增)
3. 教師介紹紙張的各種切割方式與摺法。(去除讓學生自己實驗做出一個紙的承重結構)
4. 製作面紙盒的外掛結構。(外掛與收納物件讓學生由教師指定的物件中選擇)
5. 面紙盒與外掛結構的初步組合與討論。
6. 簡化與統整面紙盒的外掛結構,讓其融合為盒面的延伸。
7. 延續上一節課以及綜合討論。
美感預期成果
- 比例:學生從圖樣面積在臉部特寫面積上的比例適切性,並能延伸了解「比例」影響美感以及主題的呈現。學生能以「比例的眼光」觀看各種物件或各種圖樣的設計,累積審美經驗。
- 色階面積分布大小所影響的美感構成
學生從黑白人像攝影的灰階面積分布,了解畫面美感比例的構成。
教師課後省思
【正向回饋部分】
- 學生能認識收納的各種方式,不再只局限於「盒」。
- 部分對於設計有興趣的學生能一再思考與調整。
【教學檢討與反思】
線上課程不列入出缺勤紀錄,且藝能科除非全數課程未出席,否則不能給予不及格分數的規定,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
-
01校園裡的各種結構
教師以簡報分享,並實際帶領學生觀看學校建築、公共物件(如籃框、燈架、遮雨棚等),以及教室環境中常見的各種物件。
-
02一張紙、一個立方體的各種可能性
蒐集生活中的各種紙盒,並觀察其切線、摺線與功能之關係。 教師介紹各種切割方式與摺法,讓學生嘗試做出一個簡單的立體結構。
-
03面紙盒的外掛結構
讓學生在google jamboard上決定要用面紙盒外加結構收納的物件。(如:眼鏡、筆、小鏡子、橡皮筋等,教師直至所有學生完成面紙盒設計完成之前,都不會讓學生看到台藝大學生所設計的面紙盒作品) 教師請學生先以紙張做出能承載這些物件的立體結構,之後再進行全班性的討論與意見提供。
-
04面紙盒與外掛結構的初步組合
承上節,教師請各組學生進行製作,並將外掛結構與面紙盒進行結合。在課程中引導學生結合不一定只能外加,可藉由統整進行結構的合併與簡化;讓整體看起來仍是一個以立方體為主體的結構。
-
05面紙盒與外掛結構的統整組合
承上節,原計畫訂定本節為「各組學生進行修正與改造」。但由學生繳交的作品發現,學生沒有將外掛結構與面紙盒本體進行結構的合併與簡化。因此在本堂課教師挑選作品中結構較特殊的作品,讓學生們一起針對這個作品進行討論,並限制只能在一個盒面的延伸(一體成形、減少材料量的概念)。因此請學生在家中找出現成的紙盒,針對其中一個盒面,進行改造。
-
06作品修正與發表
作品修正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