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從「創意」中搭起友誼的「橋樑」

核心概念
  • 運用美的形式原理中,「比例」、「韻律」、「單純」的原理,調整橋墩結構及構造,使其具有美感。
美感知能
  • 運用「折」、「疊(加厚)」等方式讓平面紙張產生具支撐性結構。
  • 實驗不一樣的折法(如:折線間的距離、折線角度),和支撐性的關聯。

課程概說

1.以分組討論研究方式,探討世界各地不同時間所設計的橋墩特色。
2.將學生分組,以桌為單位,兩桌之間相聚45公分,搭一座「橋」連接彼此桌面。
3.學生利用「反覆」的原理,將用紙張自製結構的基本單位形,串聯在一起後(若需要,可使用一條棉繩作輔助),產生具支撐性及延伸45公分長度的結構。
4.調整結構及構造,產生具美感的橋墩造型。
5.向全班同學分享作品設計理念及創作感想。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學習到:

  1. 觀察生活中具有美感的橋墩結構。
  2. 研究及分析橋墩結構及構造的產生原理。
  3. 學生能運用紙張取代橋墩建材,實驗產生具支撐力的結構。
  4. 學生能嘗試設計製作具跨越45公分距離的紙張橋。
  5. 學生能表達自己的創作作品理念,並發覺生活中橋墩運用的類似作品。
  6. 對於20世紀後世界各地的橋墩,以及20世紀前不同地區或民族設計的橋墩,能有所比較與進一步認識。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於將平面紙張產生立體結構的經驗少,很容易依循老師的示範而沒有創新的想法。
  2. 同學的分享回饋可以刺激同學創造新的結構。
  3. 做完的橋墩結構,要美化的過程會因為不是「實地」的勘察環境後而設計,會沒有依循規準。
課程規劃
  • 01
    橋墩結構及造型研究及拆解

    選出生活中所見美麗的橋墩,分析及拆解其構成元素或基本單位

  • 02
    比較不同時間點,不同地區的橋墩結構

    以分組討論研究方式,探討世界各地不同時間所設計的橋墩特色。

  • 03
    橋墩基本單位結構的製作

    運用「折」、「疊(加厚)」等方式讓平面紙張產生具支撐性結構,並試圖做出前述橋墩的基本結構。

  • 04
    改造與創新

    將週次2產生的基本結構,運用「折」、「卡」、「鑲嵌」…等方式,產生具連接及延展性的構造。

  • 05
    具延伸性構造的實驗探索

    將週次3的構造延伸,跨越兩張相距45公分的桌子,可以增加一根棉繩作為輔助結構的元素。

  • 06
    調整結構及構造,產生具美感的橋墩造型

    運用美的形式原理中,「比例」、「韻律」、「單純的原理,調整橋墩結構及構造,使其具有美感。

  • 07
    分享作品成果

    向全班同學分享作品設計理念及創作感想。

蕭斐丹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