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校園為探索,引導學生透過實物採集、拓印方式,蒐集生活中的視覺質感樣貌並能與同學分享討論且挑出自己喜歡的質感效果。接著讓學生從最熟悉的紙張著手,分析各式紙張不同的特性與其功能的關聯性,並藉由紙張的觸感體驗與最直接的觸覺訊息,記憶、觀察與記錄其質感特性,如:材質、紋理、厚薄等。 透過手抄紙的製作,將原始紙張經破壞後重製,接著再加入異材質讓原手抄紙產生不同質感,讓學生從手抄紙的操作過程從中體會質感的變化並發現質感與自身的經驗連結。最後,能以製作的手抄紙進行線裝書創作並透過校內小型文創展進行作品呈現。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校園生活質感搜查與觀察
- 各式紙張質感的探索與描述
- 美感技術
- 手抄紙製作
- 基本剪貼技巧
- 線書製作技巧
- 美感概念
- 質感五感的描述
- 材料選擇的合宜性
- 材料與質感的關係
- 時代價值觀與質感需求的演變
- 質感的美感需求
- 其他美感目標
配合學校環境教育發展特色,能將完成作品展示 、美化於校園空間與班級教室。並以展覽方式進行作品的質感呈現與互動。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手抄紙感到興趣,特別是回收紙開心撕著廢試卷的時候,似乎壓力也跟著釋放。對於異材質的加入也勇於有不同的嘗試,如:咖啡粉、葉片、木屑、蝶豆花⋯⋯等等,過程中為能完成創意紙感,主動尋求解決方式且投入,也學習到那些是較不適合融入紙漿的異材質,如:咖啡粉,會不斷浮起來與擴散。
-
01校園質感搜查
以校園為探索,引導學生運用實物採集、拓印的方式,蒐集生活周遭的視覺質感樣貌,至少蒐集 20 種質感學習單。記錄與分享質感的蒐集過程,且能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質感效果,進行分享。
-
02「觸」手可及
透過「紙感觸摸」的體驗,讓學生藉由最直接的觸覺訊息,記憶、觀察質感並建立「紙感經驗」資料庫。 描述記錄各類紙張在質感的觸覺狀態,如:描圖紙、 水彩紙、木紋紙、格紋紙、瓦楞紙等。
-
03「紙」想告訴你
將質感分析聚焦於紙張,透過數種紙張的比較,分析各式紙張的質感與功能,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手工紙與機器製紙的差別,帶入手抄紙單。
-
04「紙」感變身
分組進行手抄紙活動,將各組決定其手抄紙原料,如:報紙、廣告紙、美術紙、紙箱⋯⋯等,進行手抄紙製作,觀察並記錄原紙張經過破壞後重造的變化。
-
05創意 「紙」感
將各組搜集的異材質,如:乾燥花、葉片、花瓣、樹皮⋯⋯等各式纖維,加入經破壞重造後的紙漿,進行第二次的抄紙,紙張質感會因異材質的加入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最後小組討論「原紙張」、「破壞重造」及「異材質加入」等三張紙,觀察紙張質感的前後變化與相互關係,進行質感聯想。
-
06「紙」短情長
將「破壞重造」及「異材質加入」手抄出來的兩種紙排列比較,質感經過不同的處理後產生不同的質感與溫度,介紹手工線書製作方式,與同學們一同分享作品質感的變化歷程、相互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