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金光閃耀

核心概念
  • 了解構造基本概念:接合功能、規律特性、材料特性、因地制宜。
  • 構造功能與造型的合用之美。
美感知能
  • 能學會不同素材間的接合功能。
  • 嘗試運用不同方式使素材達到穩定的接合。
  • 藉由燈的製作,接合各部位使成為具構造美感燈具。

課程概述

先請同學觀察隨手可得的文具用品,其材質與元件組合方式,記錄於學習單。再以造型各異的燈,請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其元件接合的方式,分析其功能是否影響造型,以及各部位零件的接合是否恰當,接合方式還可以如何改變更具美感。接續介紹金門鬼月的普渡燈,融合習俗與在地特色,請學生觀察其構造與組合方式,嘗試運用教師指定的材料,創作一個具備金門在地意象的燈。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在過程中,觀察文具用品、燈的構造接合方式,建立構造與功能、造型間的邏輯關係,並能進而思考燈的結構是否「適宜、合用」,運用所學結合金門意象,進行燈的構造創作。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學生在第二節分組製作燈時,前面發想時間較久,使得後面欣賞各組作品時已接近下課,因此只好在第三節時,前面先挪出一些時間回過頭欣賞作品,再把學習單完成。另外原先預計購買的是可動關節的IQ燈,初期有聯繫到廠商,但後來廠商可能因公司有狀況,突然失聯一段時間,導致得另向其他廠商購買,規格和原來預計讓學生觀察的不同,後來購置兩款不同的燈座和吊燈架,讓學生至少能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接合方式。
最後在製作金門意象燈時,雖然學生最後有如期完成,但感覺在引導和留給學生的發想時間還是太少,應該再預留一節課,讓學生能深入思考,呈現更簡化但面向更多元的作品。

  • 未來的教學規劃

燈的構造在透光與層次感的表現可與美感課程的質感構面相互結合,另外金門意象的簡化可與標誌設計相關課程搭配,依此延伸更多樣的教學面貌,未來則可再規畫更大的單元主題活動或跨域課程,相信整體課程設計會更加豐富完善。

課程規劃
  • 01
    拆解與組裝

    以隨手可得的文具用品,拆解為小元件,理解各部位接合構造與物件功能使用的關係,分享討論記錄於學習單。

  • 02
    接合之間

    以線材、面材為主,讓學生分組製作一固定範圍的中空容器,再請各組觀察、比較各組接合方式在穩定性、美感上造成的不同差異,記錄製作過程與發現於學習單。

  • 03
    玩味光影1

    介紹造型各異的燈,以圖片讓學生觀察燈各部位元件組成方式。再以可動關節的IQ燈,讓學生嘗試燈座、燈架、燈罩不同部位的接合與組構,了解桌燈的各部位如何接合,討論接合的目的與可活動、不可活動的關節構造有何差異。

  • 04
    玩味光影2

    延續上一節,分別製作IQ燈,觀察IQ燈不同部位如何接合,並記錄組構的過程於學習單。

  • 05
    構光築影1

    介紹金門鬼月的普渡燈,過去與現在樣式的變化,在元件接合與造型上的調整,觀察後請學生加入金門在地元素,以老師給定的素材,創作具有金門意象的立燈或吊燈作品。 金門意象的符號或元素,在過去的美感課程中有操作過類似的主題,所以本節課會請學生回想所學經驗、教師給予提示,不會給予太多限制。

  • 06
    構光築影2

    延續上節,繼續製作金門意象燈,拆除IQ燈的燈泡裝設加以固定,完成後插電關燈,欣賞彼此作品,討論適合陳設的空間場所,記錄於學習單。

李婉琪
金門縣立金沙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金門縣立金沙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