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施工時一波三折,將於2021年底完工,為台灣最長的跨海大橋,本校位處金門東半島,大橋位於西半島,學生對這件事了解有限;而原先遍布島嶼的閩式建築,日益消失,因此,想藉由觀察環境中仍可見到的閩式建築,以及正在發生的大橋工程,使學生認識閩式建築砌磚方式以及橋樑結構,討論並嘗試不同的材質試驗承種方式改變對受力和造型美感產生的影響,並運用積木試驗閩式建築砌磚方式的承重比較,記錄和討論試驗結果。最後運用三合瓦窯小磚,以閩式建築砌磚方式創作作品,感受其結構美感在生活中的運用。
美感預期成果
除了理解結構的定義與生活的運用,力與美的交互關係之外,希望學生對正在發生的事有所感受,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為何是目前這樣?發覺環境產生哪些變化?變化可能帶來甚麼影響?產生對環境、空間有感的回饋。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第二節分組以不同材質製作橋時,一開始沒有給予任何黏著劑,要求學生僅能利用繩線、切割、鑽孔工具等來進行橋的製作,結果學生紛紛表示做不出來,僅少數組別能夠克服條件限制,試著製作,但進度過於緩慢,因此多加一節製作時間,並加入熱熔膠,使用條件改為可用膠,但不能超過五個部位,評量時會以「用膠量」作為標準之一,較少為佳!觀察目前學生過於固著於用膠黏來創作,而較不會去思考運用其他方式,但若過於堅持原先設定,學生可能完全做不出來,所以做了上述的調整。另外,在橋的承重、面積、重量的限定部分,省思自己仍未規劃完善,應多參考生活科技課程相關競賽辦法,給予更適當的條件限制。
後半段課程主要的問題在砌磚的水泥,原先設定一節課製作小紅磚名片座,但實際試作,發現一節課無法完成,可能因購買的紅磚比例過小,水泥的砂石則較大,或因調配比例失衡,導致製作時很難黏著,後來加入白膠補強,才順利完成。
- 未來的教學規劃
橋梁的結構部分,可與力學、生活科技相關課程多交流或設計跨領域課程,本次製作時間仍然太短,應該給予更長的創作時間才能更加完善。另外閩式建築砌磚結構的部分,亦可獨立為完整的一個單元,加入建築形式、源流、建材等更多面向的探討,相信會更加豐富完整。
-
01架海金梁
1.觀看金門大橋照片,介紹並說明橋梁的功能,導入結構與承重設計。2.討論如何設計一座跨海大橋,可能的形式和須克服的問題。
-
02橋與力
1.分組製作橋。2.觀察橋的傳力、受力方式並繪製於學習單。3.各組橋的承重測試並記錄、討論測試結果。
-
03橋之美
1.補強各組橋作品。2.欣賞各組橋作品、世界經典橋梁。3.討論結構與造型的關聯並記錄討論於學習單。
-
04出磚入石
1.欣賞閩式建築照片。2.比較觀察各種砌磚方式。3.描繪砌磚的不同排列、堆砌手法。
-
05砌合之用1
1.分組以積木試驗不同砌磚手法。2.各組進行承重測試。3.討論並記錄結果於學習單。
-
06砌合之用2
1.製作小紅磚手機或名片架。2.撰寫創作理念與說明。3.欣賞彼此作品、分享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