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標籤 關鍵字 #翁千雅

來逛菜市仔看質感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

燭起結構

「燭起結構」以自然界與生活中具結構條件之例子初步認識結構,如蜘蛛絲、葉脈、樹枝、雨傘、椅子、建築等例子,讓學生發現原來生活中能抵抗地心引力與力量的結構,並以鐵線與吸管練習一個小的結構,熟悉材料後開始設計結構挑戰任務----燭臺設計,燭台必須耐重、抗震與兼具美感,作品須作例設定,讓結構中比例的趣味開始出現在各組作品。

拾米質地

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美感關係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商鋪店家規劃設計出最理想的視覺、收納空間與作業環境,觀察市場中食物與實感搭配,並描述其質感搭配如光滑、粗糙、柔軟、堅硬,所呈現出的視覺感。

物換葉移印染

認識校園植物,觀察外型,尋找秋天植物的秩序美感,學習美感構成,用植物構成排列組合,將其留在布上,加入單寧變化呈現自然美學。植物單寧可變色,加熱後保留形狀。七年即構成課程,學生理解植物印染美感。配合七年級生物與五感課程,覺知自然,認識植物構造,實際運用。

野草風味輪

認識色彩味覺食物聯想,尋找可食校園植物,包括蔥、芳香萬壽菊、薄荷、野莓等,進行植物種植及色彩取樣、味道評估、香氣記錄,製作植物色票;學習咖啡和茶葉風味索引工具,運用色彩和文字表達味道,合作完成校園植物風味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