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拾米質地

核心概念
  • 米食食材口感與質感搭配
  • 陳列擺設中合宜的質感能提升美感
  • 自然材質的質感搭配與應用

課程概述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美感關係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商鋪店家規劃設計出最理想的視覺、收納空間與作業環境,觀察市場中食物與實感搭配,並描述其質感搭配如光滑、粗糙、柔軟、堅硬,所呈現出的視覺感。

討論台灣節慶與傳統食物與盛惡質感的關係,結合家政進行米食文化質感提升,與學生討論材質,以點、線、面是幾何學的基本概念,運將此設計要素展現於米食質感中,考慮外觀質感如鬆軟、脆、滑等口感。最後將食物搭配於合宜的自然盛物上,如竹編、粽葉等編織食器,感受到食物與恰當質感搭配時互相襯托的美。

美感預期成果

藉由走進傳統市場中趕受生活中的美感細節,在實際探訪的機會下去了解市場內食物擺設的生活智慧,了解不同質感擺設帶來的視覺效果,鼓勵同學進一步理解視覺美感氛圍,提升更要重視品質,讓學生由嘗試以自然質材與食物間的搭配中,認識質感所帶來的美感,並透過自然材質質感的體驗,認識飯糰口感與各類盛物質感搭配。

 

教師課後省思

修正原初計畫中的竹編體驗改成認識各類材質,增加各類盛裝物增添學生認識各類質感,也增加擺盤豐富性。

飯糰的製作與家政課合作,讓學生去士東市場收集質感的任務更全方位,一來能賞析各攤位質感擺物,二來從食農教育米食文化的線認識稻米,最後從逛市場找尋製作飯糰的食物靈感,飯糰食譜的思考更為成熟,美感克能專注於飯糰質感與器物搭配的思考,病因家政課廚房技能訓練加乘美感課程的質感豐富性。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質感 質感聯想器物質感

    觀看影片思考缺乏質感的飲食環境

  • 02
    市場質感採集

    由走訪市場,觀察食材擺設,藉由觀察讓學生能去記錄店鋪的質感。觀察食材與材料合宜搭配:思考食物與材料的搭配,例如粽子、鮮魚放置。

  • 03
    質感採集報告

    分析店家與質感搭配的合宜性

  • 04
    認識器物材質

    提供各式材質如粽葉、竹子、檳榔俏、木頭,讓學生認識自然質感,並思考食材與自然材質搭配

  • 05
    飯糰食譜設計

    思考飯糰的味覺,視覺美感與自然擺物的搭配,列出組別所需食材,並畫出食材與質感搭配圖

  • 06
    飯糰食譜實作

    飯糰食材製作並搭配自己簡易手編之自然材質盡行實作與擺設,以攝影紀錄之。

翁千雅
臺北市立蘭雅國中 教師

任教於臺北市立蘭雅國中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