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經由人耳的構造,經過多次的能量轉換,最後由神經傳入大腦產生聽覺,人耳所能聆聽的頻率是有極限的,有些聲音聽得到,有些聲音聽不到,當我們靜下心來,是否能聽到平日聽不到的宇宙之聲嗎?\r\n\r\n閱讀報紙後,聆聽一行禪師的生活指引,跟著老師學會方便靜坐,讓感官獲得片刻的沉澱與休息,在忙碌的校園生活中,認真呼吸、放鬆腦袋並學會好好走路,練習讓自己的心更專心。放學後參加一場Max Richter的音樂會-可以邊聽邊睡的《Sleep舒眠》、將《世界人權宣言》朗讀聲音編織到樂曲裡的《Voice聲音》專輯裡的 《All Human Beings》,還有改編韋瓦第《四季》的小提琴協奏曲《Spring 1》。引導學生寫下感受並貼在布告欄,分享彼此對於這場音樂會的心情。
透過5堂課進行師生共讀《安妮新聞》第8期,藉由沈浸式閱讀及分組發表,從不同視角看待友誼議題,抽絲剝繭探究友誼的意義,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尊重及對待方式,最後回歸到自己本身做深入探討。課程活動從近年較為新穎的議題著手,透過凱薩琳布里格斯的性格分類指標開啟師生共構跨領域美感學習,連結綜合及健康領域的認識自我及社會互動,藉由不同模式進行測驗,探索最真實的自我。
「我的夏日清單」配合暑假自主學習,先透過安妮新聞的「夏日清單」讓孩子們認識原來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也算是一種學習,打破學生對於暑假自主學習的想法。「ORIGAMI摺紙達人」先一起讀報過後,找出文章中的小知識,讓學生對於摺紙有近一步的認識,透做實際操作,嘗試摺出和報紙上一樣的作品。
課程進行中所使用的紙張材料為學校行政剩餘邊紙及A3影印紙,全班學生每人一份報紙則是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免費提供的The Anne Times安妮新聞,授課老師為設備組長兼自然老師,因此充分運用數位載具與師生互動平台,進行有趣的科學讀報教學,藉以提升學生的科學閱讀能力,讓學生能主動學習,並充實科學素養。
讓高一的學生從安妮新聞中認識台灣文化流傳下來的鬼怪故事,學生可以從插圖中觀察鬼怪的外型特色以及從文字中了解鬼怪與在地文化的關聯,因為許多台灣妖怪的傳說是為了警告人們留意身邊危險的地方,或是將歷史故事加入鬼怪傳說增添神秘感,勾起學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r\n在創作之前讓學生做了一個網路上鬼怪的心理小測驗,測驗結果會出現一隻台灣的鬼怪說明,引起學生的創作動機。\r\n本次課程讓學生先了解鬼怪與生活、歷史、自身的關係,再延伸至創作出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鬼怪,讓學生思考自己害怕什麼?這些鬼怪出現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帶給人們什麼影響\r\n\r\n?這些思考影響著學生設計怪獸的樣貌呈現。
因為國語課本(康軒五下)最後一單元在介紹神話,有希臘、中國、馬雅文化,第五課也介紹了陳郁如小姐所寫的修煉一書,與很多神話故事有相關聯,安妮新聞剛好也在介紹中國古代級台灣本土神話,因此有了將兩者作結合的想法。加上妖怪神話對小孩來說是他們會有興趣的主題,因此決定從閱讀報紙開始,認識相關妖怪神話,並讓學生模仿級創作屬於自己的原創妖怪。結合語文領域,從妖怪的命名到幫妖怪設計故事傳說,讓語文與藝術跨領域結合,讓學生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
藉由讀報,了解服裝的演進史,並了解不同年代的服裝特色,並學習設計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服裝。
教授課程對象為技術型高中綜合職能科(輕度智能障礙類學生)一年級14人,學生已於第一學期閱讀過安妮新聞,對於安妮新聞接受度和喜愛度高,故搭配英語文規劃「Clothes」單字教學活動結束後,搭配本期刊物,補充衣櫥小歷史及當日穿搭內容,除閱讀文章外,並補充文章內所出現英文單字,並利用平板完成線上學習單填寫。\r\n 再利用第6、7頁Paper Dolls素材,讓同學利用現有物件自行為小逗點設計一套自己覺得最好看的服裝,觀察學生創意表現及精細動作操作能力。
於課堂上發下整份《安妮新聞》,讓孩子們觀察「頭版」內容,透過發表和討論,推測整份報紙的主題內容;利用5分鐘的時間,讓孩子們翻閱並瀏覽報紙內的文章,最後共同討論並揭示,安妮新聞主題─聆聽。 透過「音樂」的聆聽及教師的提示,找出報紙中與其音樂最貼切之文章,師生共同討論,找出音樂中的線索,最後揭示答案─請多使用你的耳朵。 詳讀《請多使用你的耳朵─那些無論如何也想說服你聽的古典音樂》,找出文章中所提到的三位音樂家、音樂風格(關鍵字);接著聆聽三首之曲目,讓他們推測各首曲子的作曲家;藉此了解聆聽的重要,及文字、感受與音樂三者,其實有著密切的關係。經由聆聽「音樂」產生感受,進而訴諸於文字,藉此訓練孩子能簡單形容音樂的風格。
教師運用閱讀課來推動安妮新聞的共讀,全班同學共同閱讀報紙後,將重心聚焦在仿生單元,邀請同學小組討論,集思廣益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科技與發明的物品或建設是運用了大自然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呢?
藉由多元的圖片引發學生對於自身內在情緒的探索與投射,以生活例子為探討的素材,了解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教導學生辨識自我情緒、評估情況、控制衝動、壓力管理。
與孩子們介紹第十二期安妮新聞之大概內容與亮點之處並複習閱讀策略。第一部份:說明工具除了能解決生活上的煩惱,也可以成為你開啟無限想像的一把鑰匙,只要你我們願意,發明與想像不再侷限!第二部分: 現代生活充滿各種便利的工具,讓許多人認為若想在野外過上舒適生活,必須要備齊裝備;然而,在野外生存需要的工具其實非常少
課程活動運用和欣賞安妮報紙的文章主題,讓學生以虛擬構想轉化為現實來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以金瓜石為範例。我們從觀察當地的四季氣候—春夏秋冬開始,進行繪畫和文字創作,最後製作出有聲明信片。隨後,學生為金瓜石地區設計一個名為「山中野宿」的露營區和纜車計劃,期許能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並為當地帶來生機與就業機會。
竹光國中九年級全學年的校訂課程-全球議題,【環境與社會的永續】是這門課程的最後一個主題,分成三個單元共七堂課。課程內容第一~二堂課會以【中途島的信天翁】的HiTeach進行數位學習,引導學生從一個國中生的營養午餐吃到塑膠時的反應,連結到中途島信天翁肚子裡的塑膠殘留物;第三~四堂課導入The Anne Times Vol.7 地球護衛隊,透過這期報紙的內容搭配自主學習的四學模式(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以報紙文本的閱讀理解看見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問題,並且提出自己能做到的行動;第五~七堂課為【永續海洋數位藝廊】,以Google Classroom派發AIGC的數位學習任務(Canva、Adobe Firefly、SUNO),作品完成後進行賞析與評鑑。
本課程資料來源為《安妮新聞-腦筋急轉彎》,透過《基本情緒圖鑑》、《情緒探索地圖》、《看圖說情緒》和《情緒與色彩》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情緒多樣性、情緒表達、調節與影響。學生將學習如何辨識基本與複雜情緒,探索情緒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透過情緒表達與分享,增進自我認知與情緒調節能力,因此課程活動包括「情緒辨識」、「表達情緒」以及「看圖說情緒」等。
學生在上學期已大致翻閱過此份報紙,因此這次把重點放在安妮新聞的獨特封面設計及練習為報紙文章做摘要的能力。此課程總共兩堂課,第一堂課先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關於安妮新聞第七期封面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腦力激盪,一起思索創作者背後的用心,並讓各組上台報告他們的發現。第二堂課則是先讓學生閱讀第五頁的「改變世界,從小開始」這篇文章,旨在拓展孩子們的眼界,讓他們知道只要有心,環保可以隨時開始。接著講解摘要的技巧,讓學生從這五個小故事中挑出兩個最有共鳴的故事做摘要練習。
透過安妮新聞報的夢想公寓,與語文課程單元—擁夢飛翔,觸發孩子對夢想與未來的期待;畢業在即,除了不捨的情緒,學生們間的言談也多了點對未來的擔憂,不知道上了國中會怎麼樣?不知道還沒找到夢想怎麼辦?不知道能不能實現夢想耶……\r\n\r\n 此次,我們結合學生畢業美展作品與畢業系列活動,進行思辨討論與分享,並透過累積的藝術與人文作品進行展出。展出作品中有大量的環境議題概念、從未來會面對的問題發想,找到解決之道,再藉由可回收物品將所思所想構建出來,此外,透過學習單的引導,引領學生認識目前的職業、想了解的職業與逐步搭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過程中更重視的是孩子如何規畫與實踐,為自己鋪設走向夢想之路。
首先簡介《安妮新聞》的命名緣由:《清秀佳人》中,那位充滿奇思妙想又勇氣十足的紅髮安妮,在少年成長小說中,每個人都有能量成就自己。並加以推廣「閱讀」可以是件很有趣的事。在《安妮新聞》當中,可以獲得的不只是世界的資訊,也能透過美感教育中強調的構面概念:色彩、比例、質感和構成,提升讀報探索的學習面向,讓教育的過程裡,充滿各種可能性與想像力,取代只是知識的填塞與汲取。
配合108課綱藝術領域開設必修美術一周兩節課、以及基本設計一週三堂課讓普通型高中學生選修之加深加廣課程,將基礎美感課程與基本設計原理概念進行設計思考連結.基本設計課程目標乃提供學生學習基本設計元素點、線、面、立體等構成進行美的形式原理、平面構成原理之設計方法與創意的啟發進行創作,將生活中的觀察透過有系統的設計概念進行實質創作過設計觀點創作出的文創商品、進而發現設計的美、及提昇造型表達能力.課程計畫分成三大主軸:藝術、語言、社會主軸。
本次課程發想由安妮新聞的能源主題延伸,配合國高年級能源教育,做一系列與社會、美術、資訊科目進行跨域主題式課程發展,從三大主題、三大面向去研發整體課程,環環相扣、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