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環保意識為核心,帶領學生閱讀第七期的《地球護衛隊》,從封面設計中的圖元畫入手,認識以 Pixel 為基本單位進行創作的概念。
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科學素養及未來面向海洋的創意思維,以「海洋認知與探索」為主題的跨領域學習。
讓學生從多元的閱讀素材-文字、圖象、遊戲等,了解世界上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在傳播與溝通,進而思考自己與他人的溝通與傳播訊息的方式。
帶學生閱讀並理解安妮新聞聆聽特刊「溝通的魔法」,接著運用國語課文中《耶誕節》、《下午茶風波》以及《裱畫店裡的老鼠》三篇文章的情節讓學生練習好好說話的三步驟,最後再省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
透過傾聽環境聲音為起點,學生透過觀聆聽思考景觀與聲音音場的關係,找尋音樂的質感及特殊性,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所察覺的音樂的氛圍及感受。
配合學校語文領域課程,從課本單元主題《解決問題》做延伸,需完稱一篇〈生活點子王〉的作文。
本課程以認知地球的能源消耗事實為起點,運用角色扮演的短劇問答以及欣賞崇高自然的畫作,藉以啟發學生面對大自然的偉大與人類渺小的真實感受。
課程核心概念為自然生態微觀之美,此單元延伸自恩斯特·海克爾的著作自然藝術型態(Art Forms in Nature),引導學生觀察作者筆下神秘詭奇的生物圖鑑,探究美的形式原則。
這堂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友誼的真諦,並反思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給予報紙,閱讀--如果沒有聲音設計,這世界會有多無聊?給予孩子分享看影片,以及文字的差別和心理有何想法。
本課程以探索微觀世界與超現實主義的結合為主軸,旨在引領學生從科學與藝術的交匯中發現創作的無限可能。
以觀察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為主軸,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生活工具,完成以「工具」為主題的短詩創作。
透過照片,從感受到推敲畫面訊息,再探討事件背景帶入關於《世界人權宣言》。
以SDGs11項:永續城市與社區,認識世界特色建築與現代建築設計師,製作學習單讓孩子\r\n提出校園空間改善方案-性別友善廁所。
小組討論發現的刊物優點,結合專欄探討穿搭哲學聯想漢字產生多元的字體型態,\r\n嘗試用多元素材的拼貼方式做出漢字質感拼貼,最後結合紙扇水墨體驗,帶外籍學生認識中文姓名的意涵。
先經由讀報開始促進學生發想,再更深入介紹建築師銜接實作課程,最後經由與學生討論後共場協議製作燈箱。
搭配平板與美感教育結合,讓學生藉由科技輔助自主學習,\r\n運用學習單了解自拍拼圖與詩詞搭配的方式,做出專屬雲林特色的圖文創作。
版畫課程「臺灣神獸」中構圖的部分運用安妮新聞中「台島神獸誌」,
練習構思圖案、刻版與印刷讓學生更了解單版複刻流程。
由美感課程的「構成」理解:聚斂式與發散式排版,帶著孩子在報紙閱讀的觀察中,試圖找到自己讀取觀看世界的方式並綜合自己開啟的美的發現,教室提供多樣媒材的表現工具,排列出主從關係,對稱、均衡和格線位置合宜的報紙。
透過安妮新聞版面構成的引導,改良國中生涯中印象深刻的隔宿露營活動「畫話隔宿露營」心得報告。課程先從「閱讀安妮新聞」開始,比較討論安妮新聞和一般的雜誌、報紙的編排有無不同。接著,「猜解安妮新聞」找出版面的「隱藏線」,並觀摩其他版面編排的參考圖片,經過配置練習後,最後將自己的「畫話隔宿露營」心得報告重新版面編排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