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學生閱讀並理解安妮新聞聆聽特刊「溝通的魔法」,接著運用國語課文中《耶誕節》、《下午茶風波》以及《裱畫店裡的老鼠》三篇文章的情節讓學生練習好好說話的三步驟,最後再省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
透過傾聽環境聲音為起點,學生透過觀聆聽思考景觀與聲音音場的關係,找尋音樂的質感及特殊性,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所察覺的音樂的氛圍及感受。
配合學校語文領域課程,從課本單元主題《解決問題》做延伸,需完稱一篇〈生活點子王〉的作文。
本課程以認知地球的能源消耗事實為起點,運用角色扮演的短劇問答以及欣賞崇高自然的畫作,藉以啟發學生面對大自然的偉大與人類渺小的真實感受。
課程核心概念為自然生態微觀之美,此單元延伸自恩斯特·海克爾的著作自然藝術型態(Art Forms in Nature),引導學生觀察作者筆下神秘詭奇的生物圖鑑,探究美的形式原則。
這堂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友誼的真諦,並反思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給予報紙,閱讀--如果沒有聲音設計,這世界會有多無聊?給予孩子分享看影片,以及文字的差別和心理有何想法。
本課程以探索微觀世界與超現實主義的結合為主軸,旨在引領學生從科學與藝術的交匯中發現創作的無限可能。
以觀察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為主軸,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生活工具,完成以「工具」為主題的短詩創作。
以SDGs11項:永續城市與社區,認識世界特色建築與現代建築設計師,製作學習單讓孩子\r\n提出校園空間改善方案-性別友善廁所。
版畫課程「臺灣神獸」中構圖的部分運用安妮新聞中「台島神獸誌」,
練習構思圖案、刻版與印刷讓學生更了解單版複刻流程。
帶領學生閱讀一到五期的安妮新聞,由全班學生票選出最有興趣的部分,深入介紹或探討不同主題的內容。接著利用孩子感興趣的表情符號、「我站在屋頂上,想大聲說的話」、「來蓋自己的秘密基地吧」等不同主題發展不同的教學內容。
探討了解人類符號起源及發展歷程,進而設計屬於個人特色的符號表情包。
圖像與符號都是溝通的一種方式,創造圖像符號表達想說的話。
利用《安妮新聞》推測生物學:瞭解過去,預知未來,進行課程引導,讓學生關心地球環境污染、氣候暖化問題。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瞭解地球上各生物的居住環境,利用圖畫紙及廢棄椅子創造自己的秘密基地。
學生閱讀安妮新聞第二期中介紹的主題「推測生物學」後,想像並繪畫創作出-未來地球假想生物。
從安妮新聞第三期當中一篇「來蓋秘密基地吧」作為出發,讓孩子使用簡單的廢材、紙角鋼、樹枝等多媒材,讓孩子們各自組成建築團隊,從建築設計的討論開始,到圖稿完成、選材、成品組立,一步步合作去完成他們的秘密基地,並且將成品用自己的語言,介紹給全班同學,讓大家共同分享心中的夢想。
以安妮新聞第五期報紙封面,閱讀ARCHITECTURE 第四頁文章,認識色彩可以改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