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自己的情緒、如何適當表達、了解情緒是很複雜的、罪惡感與羞恥感、如何療傷。
由親子、與觀賞者的角度,轉換到自身的溝通表達上,應如何應對與表達會更加合適。
配合六年級校定課程-職涯探索,希望學生找到自己的夢想,了解自己的特性。
先認識人的六種基本情緒,再請學生分享個人的情緒經驗。
透過知性、感性兼具、充滿美感畫面的報紙,全面性的瀏覽「安妮新聞」的內涵。
透過本校校訂課程原有的讀報教育,加入安妮新聞一併介紹,讓孩子進行版面的比較。
引導孩子探究海洋垃圾、永續發展等問題背後的答案,建立「因果循環」與「永續」之概念。
帶領學生閱讀十一到十五期的安妮新聞,由全班學生票選出最有興趣的部分,深入介紹或探討不同主題的內容。
學生運用塑膠吸管和節點進行建築實作,挑戰創意極限,打造天馬行空的結構造型。
採用讀報教育的方式讓學生接觸與感受美感,並進一步地抒發自己閱讀的心得與感想。
旨要讓學生能夠透過教師的三個提問,理解國語課本裡的圖片想要傳達的意義。
本課程結合攝影與寫作,讓學生欣賞有趣攝影作品,並練習短文寫作、排版。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認識多元的城市地圖,思考自己在地的家鄉文化特色。
引導孩子利用閱讀課時閱讀安妮新聞,並寫作閱讀心得。
以本班原已施作之讀報教育和多文本閱讀教育,希望促進學生能接觸更多閱讀題材。
透過閱讀圖文並茂之《安妮新聞》,鼓勵學童踴躍分享自己使用各種常見工具的經驗與心得。
從日常服裝的演變歷史出發,帶出其功能性及對生活的影響,應用所學依角色背景設定分別設計出英雄、反派或助手的服裝。
介紹康丁斯基之抽象作品,試圖將聲音與影像連結共感,讓國小學生也能體會並欣賞抽象藝術的情緒與聲音。
運用安妮新聞夏日特刊中的「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以及「台島神獸誌」篇章,讓孩子認識台灣妖怪及神獸的起源。
本課程運用安妮新聞美感教育報紙中有關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的主題,啟發學生對於文字與圖像表達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