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生活在充分運用科技的今日,機器、手機、軟體 APP 推陳出新,就像被科技資訊追著跑似的。希望透過美感教育-質感構面的提醒,回到較原始的狀態,重新找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 質 感美。 每日必經的街道、身穿的衣物、依靠的窗櫺...等,都有它不同質感呈現的方式,只是太過日常而容易被遺忘。質感是視覺、觸覺及記憶經驗的總和,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 然後運用文字表達出來。 希望學生嘗試回到原始狀態,透過雙手與泥土的接觸,思考找尋任何捏 塑、壓印...等物理方式而成質感肌理的樣貌,親身經驗質感生成的過程。
美感預期成果
- 能觀察感受到生活中的質感元素
- 了解視覺經驗及觸覺經驗對質感的影響
- 能欣賞質感肌理對物件產生的質感美
- 能感受質感的不同所帶來不同的內在感受
- 感知質感後能反思自身環境中生活器物的合宜性
教師課後省思
今年採用的課程是公告的教學示例,在執行過程中有許多地方須根據學校狀況因地制宜來做調整,由於欠缺燒陶的設備以及合作單位,因此,為了讓學生得以快 速體驗紋理質感的效果,捨棄陶土而採用木屑製作的檜木土,除了增添學生在捏製紋理的手感體驗之外,也讓學生得以觀察材質本身的特性。
此次進行美感課程時感受特別深刻,現代的學生身處 3C 時代,較諸以往的學生,視覺體驗確實來得豐 富,然而,對於觸感的體驗相對貧乏,在感受的聯想與描述時特別可以看出學生在 質感美感領域的陌生,在課程前端的引導,帶領學生到學校和社區蒐集紋理,許多 學生對材質紋理的敏感度不高,曾問過學生為何不覺得某些材質的紋理是可以採 集,許多學生回答沒碰觸過這些材質,或者平常只是看過不曾深入觀察,觸覺經驗 的丟失狀況令人擔憂,也因為沒有這些觸覺經驗的基礎,延伸談對於紋理的感受, 進而欣賞質感美感,都很困難,因此,自己曾在認真思考在新一期為了課程建置實 質紋理資料庫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
01能夠發現生活中存在各式質感
教師準備多樣生活日常物或自然界異材質,引導學生視覺上的質感與觸覺上的質感,並討論質感的多種形式。
-
02能夠蒐集質感物件,並學習實物版畫製作技巧。
從生活中觀察蒐集具質感肌理表面物件三件,透過實物版畫壓印技巧,呈現視覺質感,紀錄於小卡中。
-
03能夠將視覺質感肌理連結自身經驗,並能將其產生的感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
運用樹狀圖整理文字敘述或形容詞,並在小卡中以兩句簡短詩句描述形容此肌理質感帶給自身的內在感受。
-
04能了解材料(土)與技法(捏塑與壓印), 是構成質感的兩大要素。並體驗質感生成的過程。
藉由雙手與泥土的接觸,感受泥土材料的質感。並運 用蒐集日常實物及拓壓的過程,在泥塑上產生新的質感肌理。
-
05體驗質感生成
嘗試收集更多日常實物拓壓,產生新的質感肌理。並嘗試製作完成質感陶器。
-
06能夠了解質感物件(陶器)與生活搭配合宜,能豐富生活美感經驗。
上一堂課質感陶器燒製完成。尋找合宜植物,栽種於質感陶器中,並相互分享其質感生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