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好物(111-2臺中至善國中)

核心概念
  • 認識質感之美與時代價值觀
  • 選擇合適的質感在生活應用
美感知能
  • 感知探索生活中的質感變化
  • 講究材料的處理及提升層次

課程概說

創意來自人心,夏天一杯冷飲,冬天一杯熱飲,總能帶給人舒暢的心情,為了增加杯套「止滑、 耐溫度變化」等功能性,請學生思索如何利用杯套的質感來解決問題。提倡環保概念選擇合宜的布料,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探索多元的表現。除了實用目的之外,提升美感的層次,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美無所不在,讓生活有感,到感知美感,進而達到美感生活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學生從美感電子書中了解什麼是「質感」,透過五感體驗能豐富感官知覺, 從校園環境中探索,發現不同感官帶來的質感層次,從不同角度切入我們平時 覺得「理所當然」、很少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觸覺與觸感。探索不同材質的線繩, 從觸覺、材質特性與經過處理後質感的前後對比。最後運用在生活中,為使杯套的質感設計達到「止滑、耐溫度變化」等功能, 學生須思索材質的表面特性如何處 理才能兼具美觀與實用,進而思索如何利用質感來提升生活的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由於有上學期的學習經驗當作基礎,學生較能掌握課程的概念,但是仍舊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於觸覺經驗的欠缺所帶來的阻礙,造成在聯想和感受的 描述上的貧乏,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學生仍就會習慣性以視覺造型為主,也就是以製作圖案為創作方向,甚至想要用畫的來製作杯套,這種情況有賴老 師在設計階段持續追蹤並與每位同學互動,方能避免偏離方向。

另外,在課程進行過程,可以感受到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差異和水平,對於最終成品的呈現有極大的影響。學生在本課程能有令人肯定的表現,多在家政和生活科技課程表現不俗,讓個人深深體會到家政和生活科技課程的重要性,能帶給 學生很重要的體驗和啟發,讓他們透過動手做增加多重感官的體驗,有助於知覺整合與創意發想,而這點和美感教育的學習有諸多不謀而合的地方,也 期待在未來能夠透過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並體驗質感之美。

課程規劃
  • 01
    從線繩探索質感

    探索不同材質線繩(棉、麻、緞帶、毛線、尼龍繩 等)的質感狀態,例如:接觸表面感受到粗細、軟硬、溫度,觀察其表面紋理、光澤、材質透光性、可塑性、耐熱程度,拉拉看是 否有延展性等,將觀察結果紀錄在學習單。

  • 02
    質感超級變一變

    可利用工具刮、綁、擦、縫、編、貼...等技法,試著「改變表面質感」, 再摸摸看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 03
    不同材質的探索

    探索不同布料(棉、麻、絲、尼龍、 不織布)的質感,了解主要來源、優缺點、透水性、耐熱性、耐用性等,從中挑選合適的材料,藉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探索多元的表現。

  • 04
    「止滑、耐溫」杯套材質設定

    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如何達到止滑的功能,在表面質感部分需考量 手感;在耐溫部分需考量材質與厚度。

  • 05
    杯套功能與美感設計

    運用質感的概念設計杯套,可以採行複合質感,讓杯套除了「止滑、耐溫」實用目的之外,再提升美感的層次。

  • 06
    杯套設計發表

    請學生分享創作心得與如何將質感應用在生活中,提升生活美感。

陳畊耣
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