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羅丹 在藝術創作中,如何配置色彩總是讓人十分苦惱,要學習配色不如從「觀察」開始,藉由校園色彩探查,利用色票找出環境中的色彩,並對色彩進行分析與討論,找出讓視覺舒服的色彩配置、具有美感的色彩規劃,用課程引發孩子對生活環境有感,思考色彩的多元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運用校園探查的色彩知識,帶著色票比對環境色,用空白紙簡單描繪印象色彩的地點樣貌,將印象色彩加入情境想像,用水彩調色繪製 70:5:25 比例大小的相同色調,收集到福科手繪地圖,透過色彩觀察、分析、配置的美感歷程,共同拼湊一個福科色彩索引地圖,最後以索引為依據,完成一張心中的福科印象色彩書籤。
美感預期成果
- 能對覺察出生活中的配色,展開美感知覺的探尋,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受。
- 能理解色彩的相互關係,讓物件色彩與周遭環境能和諧共存。
- 能巧妙應用色彩比例關係達到不同的視覺效果。
- 將色彩知識於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
- 能於課程中相互討論、互相學習、內化自省與表達內心所感。
- 將課程體驗與日常產生連結,提升自我生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 從環境中認識配色,成品配色美觀,是否能運用在未來配色上,最後需要老師展示全班配色不錯的作品,再進行具體的配色分析。
- 擺在校園地圖上,校園中色彩多以大地色系和綠色系為主。
課程規劃
-
01啟發有感
1.以世界各大城市及台灣為例,說明色彩的差異,用比較法探討台灣街道環境中「美」與「不美」的地方。 2.變電箱改造計畫案例分析,在感受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低調的美感後,發表對變電箱改造的民眾參與度之看法、色票的用途、台灣城市 給人的色彩印象後,填寫於學習單上。
-
02蒐蒐福科印象色
分工進行觀察蒐集與紀錄,使用色票與相機記錄校園中色彩使用最美和最醜的角落(相同的色調和衝突的色調)各一張。
-
03說說福科的彩與色
進行色彩分析與組員討論畫面中的色彩配置和配色比例,是否和諧? 美與不美?提出色彩如何與空間達成和諧感,將資料以福科手繪地圖為展示媒介,做簡單分享呈現。
-
04配色高手
依上一堂課所分析的色彩結果,進行調色練習,比對照片如實反映真實色彩,可自行添加部分和諧的色彩,完成色票備用。
-
05我的福科色彩印記
依調和或強調的主、副、從組合,符合「70:5:25版面色彩比例」, 完成一張福科印象色彩書籤為紀念。
-
06我的福科色彩地圖
思考如何呈現在福科手繪地圖,以為福科色彩索引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