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廢棄物大變身重塑新創「藝」

核心概念
  • 記憶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
  • 美感的基本要素秩序
  • 擺盤構成中呈現的美感包含反覆、均衡、對稱、統一等秩序
美感知能
  • 能從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課程概說

大橋頭雖然不靠海,但是鄰近淡水河,我們在淨灘中可以找到留下的廢棄物,校園、河堤和社區也能找到不能被分解或隨意丟棄的物品。本課程學習「質感」和「色彩」的美感構面。先觀察、改變紙張成不同質地,以視覺、觸覺來體驗、比較不同質感的感受,認識質感的概念。分組實地踏查,找出可用素材,最後呈現亦有色彩概念,花些巧思這些現成物廢棄物都能透過雙手的溫度,變得更美,走進你的生活裡。美感教育就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藉由用廢棄物或現成物仿食物擺盤做出的菜色,過程中除了學到質感、美的原理原則和擺盤,亦能盡小小的一份力,讓周遭的人正視惜物愛物,東西要重覆使用不要一次性的就丟掉,循環再利用,少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讓資源永續利用,減少地球的負擔。否則今天我們丟的,明天將悄悄上了我們的餐桌。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料理所需要的食材。
  2. 食物擺盤。
  3. 能從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 美感技術
  1. 質感再現材料:能運用不同材質的質感變化,以不同手法用廢棄物或現成物仿食物上色、擺盤。
  2. 攝影、圖片剪裁、編輯,平面構成。
  • 美感概念
  1. 認識質感面向中「記憶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
  2. 構成美感的基本要素秩序,產生秩序即會產生美感。
  3. 擺盤構成中呈現的美感包含反覆、均衡、對稱、統一等秩序。
  • 其他美感目標
  1. 權民學習~環境覺醒
    世界各地正在進行中的慢魚運動、減塑運動、淨灘運動……,能怎麼融入我們的生活?怎麼付諸行動?從動念到實踐,根深蒂固成為一種生活哲學,全方位的關懷社區與環境。
  2. 融入生活科技教育,如線鋸的選擇、砂紙號數的使用、與磨的角度等等在工具操作上的討論。
  3. 符合素養導向之「跨域課程」。

教師課後省思

  1. 不止將垃圾以藝術和省思的方式留在校園,應拓展到家庭、社區,讓環保、資源永續常在你我心中,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希望結合環保議題和校園美化,用最便宜方式創造不一樣的價值,從生活中減塑、減廢,共同守護珍貴的地球資源與環境。
  2. 在最後蒐集瓶蓋的部分,對於學生的行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大家都有環保概念,校內外都減少購滿寶特瓶飲料的次數,因此瓶蓋蒐集量不多,和讓廢棄物華麗變身比較起來,少數學生沒有興趣,因此瓶蓋量不多。喜的是有同學家長一起幫忙,將工作場域的飲料瓶蓋蒐集起來,讓學生可以帶來清洗後製作;也要感謝衛生組大力幫忙,開放資源回收室,讓搜瓶蓋多了一個源頭。
  3. 以瓶蓋拼貼名畫時,瓶蓋顏色的蒐集是一項挑戰,因為瓶蓋不像色票或顏料有百百種,最後只能折衷取相近色替代。
  4. 部分學生無法掌握位置和顏色,雖提供平板和手機讓學生參考,但因作品為班級輪作、合作,不用心施作時易產生作白工而需重作的困擾,若縮小尺寸,又無法找到替代瓶蓋的回收物,這點需要再思考及評估。
課程規劃
  • 01
    垃圾不是丟了垃圾桶,你的責任就盡了

    以色彩、質感電子書介紹,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色彩和質感之美。認識海漂實驗室及其作品,嘗試以廢棄的浙江(梭形浮球)製作成美味小管。以影片討論垃圾的廢棄物華麗變身,讓人正視環境問題。

  • 02
    嘗試多變的質感

    嘗試紙張可以以多種樣貌呈現,討論其他素材是否也能仿之,進行加工改造改造,與原始的觸覺質感不再一樣?思考其他材質都無質變的可能,並構思該班要完成菜單。

  • 03
    校園尋寶與環境維護

    學生分組至指定地點找尋可利用在製成所構思菜單上的資源,同時維護環境整潔。

  • 04
    質感的模擬或改變(色彩、外觀)Ⅰ

    透過的技術有剪、黏、烤、彎、綁、異質結合改造廢棄物原有形體和樣貌,嘗試製作用廢棄物或現成物仿食物上色、擺盤,再現食物外觀和質感,製作班級桌菜Ⅰ。

  • 05
    質感的模擬或改變(色彩、外觀)Ⅱ

    嘗試製作用廢棄物或現成物仿食物上色、擺盤,再現食物外觀和質感,製作班級桌菜Ⅱ。

  • 06
    眼見不一定為真

    1完成後將作品與構思前是否相近拍攝、分享及反思回饋。
    2海標魚磁鐵的彩繪。

  • 07
    致我們的學生時代〜垃圾還可以怎麼做

    將垃圾以藝術和省思的方式留在校園。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