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教科書沒寫入燈會,燈會卻寫在每個台灣人過年慶典儀式裡。
每年元宵點亮主燈儀式、依地點不同,屢屢創造不朽傳奇與驚嘆,紀錄著鄉鎮的風華璀璨。
2022台灣燈會主題是一條河、是衛武營晚點名,用數百件精彩作品點亮你的眼,等著你鑑賞品評。
沉浸式體驗台灣的大地藝廊,瞭解在地發展歷程及認識藝論紛紛的公共藝術,練習用文字深度溝通,檢視自我心情,記錄生活軌跡,“拆解高雄燈會圖例的趣味性“ 配對圖像並寫下觀賞心境 。運鏡化境,玩出創造力,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美。
旋轉影像生活應用步驟:
蒐集(認知 規劃)﹥紀錄 (繪圖、拍照) 圖解﹥ 整合﹥ 拆解﹥ 詮釋﹥ 建構﹥展望
1.從生活「自然觀察」開始,結合在地特色與生活經驗,提供學生為參考範本
2.進一步用視覺圖像做閱讀理解,分享是這堂課的重點。
先備經驗:簡介燈會地圖,全腦紀錄整理。協助學生主視覺圖像記錄
a.小組選擇參觀路線,擷取三個主題,簡易記錄,繪製闖關路線。
b.小組合作進行文章整理。
c.小組上台分享,互評回饋。
3.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
a. 能運用構成概念組合圖案。
b. 分析照片中比例構成的關係,設計闖關地圖並認同在地色彩和圖騰。
c. 能使用單眼相機紀錄。
美感預期成果
- 能運用美感構面
- 最終培養學生追求至美至善的設計思考能力,為學生埋下社會美學養分。
教師課後省思
- 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彼此觀摩、互相學習、縮短創作摸索時間,進而能創造個人獨特風格,進入美感創作的喜悅。
- 引發學生進一步用文字詮釋感動,書寫出美的內涵,選定創作的主題。
-
01整合主視覺構圖 X文案 X影像故事 X視覺溝通 (表現實踐)
描述觀察對象/多樣性物件的秩序性構成排列。
操作方法/透過主體與物件在空間中的合宜比例配置及秩序性應用。
配對主題 圖像 並寫下觀賞心境
使用材料技術/圖文筆記歷程紀錄。
美感觀點/能應用比例構面於創作。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 (實踐)用影像美感合宜比例配置及秩序性布置於空間。 -
02引導學生作詳細而豐富的平面構成,並充分討論美感觀點。
1. 分組使用手機翻拍印象最深刻的五件作品
2. 小組分工進行構面分析,觀察分類:自然風景、建築景觀、人文風貌、色彩
3. 上傳五張照片說明分析色彩組成與代表色
4. 檢視自我賞讀作品時的心情
5. 圖解臉部表情圖像,練習用文字深度溝通 -
03引導學生充分討論美感觀點。視覺風格/表現手法/意象圖案設計。
將上一堂課所拍攝的照片,調查記錄圖案用減法原則(宜少不宜多)(簡化)分析空間比例構成的關係,找出單位形練習簡化、解構(打破規則重新組構),再重複對稱原則重組排列
記錄起床後1小時的生活軌跡紀錄(繪圖、拍照) -
04拆解高雄燈會案例圖像的趣味性。
“拆解高雄燈會案例圖像的趣味性“
以特色簡化單位形與生活經驗拼貼城市地標圖像
補充敘述美感操作重點作法
「減法原則」-選定單一單單單一 主題(宜少不宜多)(簡潔化)
「簡化解構」-以幾何形為最小單位,打破規則重新組織結構
「重複對稱」-複製小單位,重複並移動位置作變化……等操作方式 -
05紙上參訪走讀台灣燈會
瞭解在地發展歷程蒐集(認知規劃)
台灣燈會簡介
1.播放高雄市政府推出的燈會宣傳影片引起動機
2.察覺影像與生活的關係、生活環境中的色彩、地方特色與色彩配對
3.以衛武營及愛河案例做舉例說明,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台灣—以什麼為特色?有何代表性?
沉浸式體驗台灣的大地藝廊及認識藝論紛紛的公共藝術
4.分組討論欲踏查的景點和參訪動線 -
06倒年代的古蹟 穿越劇裡的時光隧道詮釋
描述觀察對象/對環境空間與己的關心愛護(表現實踐)
操作方法/小組討論
使用材料技術/整合小組作品,訂定主題、圖說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實踐) 書寫對環境空間與己的關心愛護 。 -
07運鏡化境介紹 玩出創造力 建構
描述觀察對象/對環境空間與己的關心愛護(表現實踐)
操作方法/小組討論
使用材料技術/整合小組作品,訂定主題、圖說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實踐) 書寫對環境空間與己的關心愛護 。迴返討論布置前布置後隱含的文化議題 -
08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化美 展望
描述觀察對象/對環境空間與己的關心愛護(表現實踐)
操作方法/小組討論
使用材料技術/整合小組作品,訂定主題、圖說
預期階段成果等等內容/(實踐) 書寫對環境空間與己的關心愛護。
迴返討論布置前布置後隱含的文化議題
期待能開放性引發學生做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海洋議題文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