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將利用質感轉換的概念,進行最初始的美感觀察,引發學生對於日常質感的好奇與探索慾。課程中會透過適當的教學步驟,循序漸進地建構學生的質感資料庫,讓學生對材質有感,進而能選擇合宜素材進行後續的【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創作。大多數學生多半都對於取材於日常的質感素材,已有原先的質感印象,但經過質感轉換的加工過程,讓這些材料產生多元的樣態,也讓質感素養的記憶庫瞬間升級,呼應了美感教育所訴求的日常生活化,讓質感美學更為有感。最後一堂課中,將利用質感拼圖交換的過程,讓各式質感任意地拼湊與組合,激盪出的趣味性將會讓本課程的美感經驗更為深刻與落實。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 觀察、記錄、嘗試、媒合質感印象。
- 美感技術
- 各種剪裁與黏合的工具使用技巧
- 異材質拼貼、堆疊技巧。
- 美感概念
- 眼觀、手觸觀察各類材質產生的質感印象。
- 其他美感目標
學生所完成的【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將陳列在美術教室的展覽區域,教師將利用全校各班級學生進班上課的機會,引導學生們觀賞與認識質感創作,讓校園美感能更落實與提升。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第一堂課進行質感經驗的轉換時,學生利用八張 32 開的小白紙, 嘗試表面平滑質感的改變,最後張貼在海報上的質感小成果是一大面雪白的質感牆,讓許多進入美術教室上課的學生們,都驚呼連連,尤其是在發現這些奇特多變的造型,竟然是用不起眼的影印白紙所完成的,更是覺得好美又不可思議。學生們如此真實又直覺的反應,也是教授美感課程的成就感。
(2) 這次的課程內容對學生們而言是新奇的體驗,教學過程中必須認識許多異材質,這些日常生活可見的材質元素,很少單獨呈現在眼前,並且需透過思考且學習運用,這一連串的學習過程是以往較少有的。教師提供了粗糙、光滑、堅硬、柔軟……等不同質感的材料,在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們是有點不知所措,也小心翼翼的在進行選擇,加上每種材質所適合的剪裁與黏合方式都各異,因此過程中也出現不少黏合錯誤、剪裁困難等問題。幸好學生們仍然有實驗與挑戰的精神,因此在教師不限量供應材料之下,慢慢的從錯誤中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根據這次的教學經驗,將建議在課堂五:【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創作開始之後,教學的進度可以再稍緩一點,給予學生多一點思考與做選擇的時間,相信對於整體創作的品質會再提升不少。
-
01體驗材質原有形式的轉換,記錄質感前後的差異與變化,啟發質感探索的好奇心。
學生利用八張 32 開的小白紙,以折、揉、剪、壓、黏、疊……等方式,進行表面平滑質感的改變,並將成果張貼於海報上,待全班完成後,配合學習單的引導,進行質感轉換的延伸思考。
-
02累積質感轉換的操作經驗
教師提供粽型的紙板版型與各種質感材料,讓學生自由取用,並利用合宜的剪裁與黏合工具,進行材料的加工與轉型,讓立體粽型能展現多樣態的質感肌理與表徵,完成後放置於展示桌供全班瀏覽。
-
03完成自己的『質感觀察表』
學生配合學習單的引導,觀察第二堂課所呈現在展示桌上的成品,進行材料質感轉變的記錄與觀察,課堂最後會完成一張個人的『質感觀察表』,以便作為後續創作的參考工具。
-
04建構紙材的認知與概念
全班參訪樹火紙博物館,認識各類造紙原料,了解造紙原理與方法,透過造紙體驗活動,進而累積紙類素材的取材經驗,以便能應用在後續的課程實作當中。
-
05【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創作(一)
1. 教師將青山國中校區地圖,區分為四大區塊,並且印製成學習單。
2. 學生透過學習單的引導,於上面註記個人對於每個區塊的回憶、象徵意義等。
3. 學生再利用 A4白紙,於學習單上所註記的四大區塊內,進行質感創造的小練習,以便能作為下一堂操作課程的前置思考。 -
06【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創作(二)
1. 教師提供八開美國卡紙,讓學生仿照第五堂課的學習單規劃,先區分出四大區塊,再利用美工刀於美國卡紙上面進行切割,即可完成四塊拼圖的底板。
2. 學生利用第三堂課所完成的『質感觀察表』,搭配教師所提供的各類質感材料,進行質感的搜尋與核對,進而找到適合的素材,開始在這四大拼圖底板上進行材料的錶貼與黏合,讓每片拼圖都能對應到個人的校園情感意識,並且與其創作理念有所連結。 -
07【青山質感拼圖】作品創作(三)
繼續前一堂課的操作內容,完成拼圖質感的製作。
-
08成果交流與回饋
1. 學生利用 iPAD 與 Padlet 軟體,透過拍照與文字記錄,將自己的【青山質感拼圖】作品予以發表。
2. 全班於 iPAD 上自由瀏覽每個同學所完成的作品,並且提供回饋。
3. 每個學生可和同學隨意交換任一區塊的質感拼圖,讓拼圖的組成能產出更多質感意象,並且用 iPAD 拍照與文字記錄來進行記錄。
4. 透過這些同儕質感拼圖的交換過程,讓質感體驗更豐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