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天然染的理性與感性(一)

核心概念
  • 平面設計的構成
美感知能
  • 夾染
  • 自然物色彩的色階變化

課程概說

多數人對於天然染(包括藍染)的印象是色彩與圖樣都是比較「隨機性」的。此次課程設計想利用夾染的方式,以夾板控制染色的面積、方向,再控制浸染的時間,分工序進行。讓學生能做出清楚的單色色階,並了解其明度的變化,之後再將各色色階以不同的面積來構成畫面,認識畫面中不同比例的構成以及對美感的影響。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觀察
  1. 書本雜誌廣告等平面設計的構成
  2. 自然物色彩的色階變化
  • 美感技術
  1. 夾染
  • 美感概念
  1. 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點線面
  2. 介紹幾何構成類的藍染作品,如:天染工坊陳景林老師、dye業藍染工坊的作品
  3. 介紹Marks Rothko的作品
  4. 介紹 Robert Delaunay 的作品
  • 其他美感目標
  1. 校園植物染的利用–福木(黃色)、大葉欖仁(紅棕色)、洋蔥皮(校園附近的果菜市場)

教師課後省思

  1. 原先設計在第一次與最後一次課程進行的「假日餐盤( Before and After )」,有學生反應假日家中不開伙,主要吃便當,所以要特別把便當的菜拿出來排盤很不方便,因此缺交同學很多。後來將課程修正,並不特別要求學生一定要做食物排盤,而是聚焦在食物攝影部分。讓學生運用光線、攝影角度的變化和攝影構圖的美感來完成本次課後的活動。
  2. 當課程進行到「聖食 vs 剩食」的議題時,學生常會誤將「剩食」當作「廚餘」。其實「剩食」是可食的食物,只是可能規格不符或不佳,或有效期限即將到期,沒有善加利用,最後命運將是「廚餘」一途。因此「如何將剩食變成聖食」做為其中討論的一個子題,提醒同學將平時所產生的剩菜,藉由適宜的保存、加熱後,再加上美感的排盤,即能成為引起食慾的美食,避免成為廢棄的廚餘命運。期許視覺課程所學的美感排盤,能進入學生的生活,在提升其美感於無形之外,也能為環境盡份心力。
課程規劃
  • 01
    藍染介紹與染製五色色階(漸層染)

    1.觀察校園環境、找尋大自然中的漸層色變化,每組拍兩張照片進行分享。(例如:天空、石、葉…)
    (7-9月是大葉欖仁的果實期,校園內有幾棵,可撿拾出由綠轉黃再轉褐的漸層色彩果實,另外其葉也於秋天開始轉紅,也可做漸層色之參考)(此項目適逢宜蘭縣雨季,本課程取消)
    2.介紹藍染的基本操作與工具之後,進行藍色的五色色階染製。此項目原定9/13當日可完成(且當時因雨已取消前項大自然漸層色之觀察,但仍進度落後,因此9/20加一堂課以完成進度。

  • 02
    夾染基本造型(菱格)的染製(小面積作品25cmX45cm)

    夾染基本造型(菱格)的染製,並參考前一堂課的漸層染色階,來了解夾板的位置以及使用時機對色階的影響。

  • 03
    認識藍染工藝中的型染

    使用卡點西德進行紋樣的雕刻,並印製在漸層染的作品上

  • 04
    複習技法並製作自己的藍染作品

    複習技法並製作自己的藍染作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