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日常的攝影構成

核心概念
  • 觀察日常的顏色與畫面的構成
  • 探索眼睛看出去的視野與瞬間
  • 發現角度的差異與取景不同的美感技術
美感知能
  • 使用格線構圖、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畫面美感形式
  • 色彩配合畫面呈現的意念做調整

課程概述

現代人人手一機,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拍照不再總是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攝影,每一個人都有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眼前世界的能力,經由練習與體驗美感的構成,能將眼前的美記錄下來,並能利用社群軟體分享,讓世界充滿美的影子。
由光線構成與畫面構成引導學生認識影像內的構成之美,並感受不同的構成方式能訴說不同的故事,如焦點主角、環境記事、人像捕捉等,再進階到校園練習攝影,讓拍照不再只是隨手一拍畫面雜亂、光線混亂,經由美感構成攝影練習,真正了解攝影的每個瞬間,所保留下的美好,都需要練習美的察覺與訓練。
以往美常常著重在實物製作,這次讓學生經由手機攝影構成練習,能充分讓美感融入原本生活,以期未來在日常紀錄能有更佳的美感呈現,並能延伸到思考影像與電影構成取景、社群平台上的影像製作畫面、報章雜誌、螢幕介面等畫面構成的美學意義。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習欣賞攝影的構圖與色彩配置的美感。
  2. 了解日常攝影的畫面構成與色彩拍攝。
  3. 培養基礎設計中的構成能力。
  4. 學習美的察覺,並能留下美好的畫面。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課程上如果設計整學期都使用到手機當攝影器材,容易讓部分學生在練習操作的時候玩手機遊戲或是做其他事情。
  2. 現在社群媒體與修圖軟體很多,學生受其影響容易修改照片美感時,直接套用現有特效或濾鏡,練習相片的數據調整影響照片成果的這個過程體驗會減少。
  3. 學生對於攝影有更深的了解與美感感受,雖不是每位學生都能達到美感攝影畫面,但都能察覺表現出來的差異性。
課程規劃
  • 01
    講解本學期課程學習內容並介紹幾位攝影師作品

    講解本學期課程學習內容,主要先著重在畫面構成,包含影響因素光線,如光線角度產生影子的快面與畫面構圖的裁切呈現,最後加入顏色的部分,由單一設定練習攝影,以期了解影像所能呈現的美感非單一因素所掌控。
    介紹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決定性瞬間)、倫沙勒Alan Schaller(黑白敘事手法聞名)、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自拍與日常生活攝影)、柯錫杰 Ko Si-Chi(台灣重要攝影師)攝影師作品。

  • 02
    手機攝影內建功能操作練習

    了解手機攝影的內建功能基本操作,讓學習先了解手機除了點選攝影拍攝,還有後續影像調整與裁切功能,並讓學生實際練習,因為學生手機品牌不同,功能操作有差異,需要練習點選。

  • 03
    正面光攝影

    著重在亮面與暗面構成(先以頭像畫面1:1亮暗為主練習)
    讓學生了解日隨意拍攝並非就能攝影出好照片,藉由了解攝影的光線的位置,探索影像上的正面光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並介紹正面光線攝影通常使用情況,如肖像五官照。

  • 04
    側面光攝影

    著重在亮面與暗面構成(先以頭像畫面1:1亮暗為主練習)
    讓學生了解隨意拍攝並非就能攝影出好照片,藉由了解攝影的光線的位置,探索影像上的側面光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並介紹側面光線攝影為日常最常見的影像呈現方式。
    引導學生說出日常雜亂光線攝影與單一光源攝影的差異感受為何?

  • 05
    背光攝影

    著重在亮面與暗面構成(先以頭像練習拍出光暈為主)
    讓學生了解隨意拍攝並非就能攝影出好照片,藉由了解攝影的光線的位置,探索影像上的背光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並介紹背光線攝影為日常最常見的剪影呈現方式。

  • 06
    側面光與補光攝影

    著重在亮面與暗面構成(先以頭像練習拍出側面光與補光為主)
    讓學生了解隨意拍攝並非就能攝影出好照片,藉由了解攝影的光線的位置,探索影像上的側光與補光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並介紹側光與補光攝影為最常見的專業攝影狀態。

  • 07
    光線構成討論與分享

    讓學生反思這幾堂光線攝影操作所學與美感體驗。
    經由前幾堂課所學的光線構圖,讓學生分享一張最滿意的作品,並說明光線帶來的畫面構成美感,與學生從中學習到的美感實作感受。

  • 08
    人像與二分之一畫或三分之一畫面構成

    著重在人與環境構成(二分之一與三分之一畫面構成為主)。
    讓學生了解除了光影變化的畫面構成,還須學習在攝影框內的比例構成。
    藉由了解二分之一畫面構成,探索影像上二分之一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通常使用在人與景同樣重要,所以畫面比例相近。
    探索影像上三分之一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通常使用在人與景互動的情況,所以畫面構成能看出人與景的互動但非著重在人像上。

  • 09
    人像與九宮格焦點畫面構成(黑白照片)

    著重在人與環境構成(先以九宮格其中一個焦點畫面構成為主)。
    讓學生了解除了光影變化的畫面構成,還須學習在攝影框內的比例構成。
    藉由了解九宮格其中一個焦點畫面構成,探索影像上九宮格其中一個焦點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通常使用在人在環境中的樣態,所以畫面能看出場景並記錄人的行為樣態。

  • 10
    人像與斜角畫面構成

    著重在人與環境構成(先以斜角畫面構成為主,及非水平或垂直構圖)。
    讓學生了解除了光影變化的畫面構成,還須學習在攝影框內的比例構成。
    藉由了解斜角畫面構成,探索影像斜角構圖上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通常會產生與平常水平或垂直構圖不同的感受,容易有動態或是畫面傾斜的效果。

  • 11
    人像與一點透視畫面構成

    著重在人與環境構成(先以一點透視畫面構成為主)。
    讓學生了解除了光影變化的畫面構成,還須學習在攝影框內的比例構成。
    藉由了解一點透視畫面構成,探索影像斜角構圖上創造出來的美感與氛圍差異,並讓學生了解眼睛所產生出來的透視效果,一點透視前大後小,呈現空間感。

  • 12
    人像與色彩構成-雙色打光

    著重在人與色彩的構成
    承接上面畫面構成的學習,進階到加入色彩的調控,先由雙色打光進行美感體驗。
    讓學生感受顏色影響影像呈現出來的差異,並可嘗試說明出黑白與雙色的視覺感受。

  • 13
    人像與色彩構成-校園攝影

    著重在學生與校園環境構成
    眼睛所看到的彩色世界是最常見的影像畫面,讓學生藉由前段課程練習,影用之前所練習的幾項美學畫面構成,實際拍攝校園場景,並說出拍影像所要呈現的想法。

  • 14
    校園攝影分享

    回顧前幾次的構成,不僅有畫面構成更有顏色配置,但攝影最難的抓住影像的瞬間。
    影像的拍攝即為永恆的瞬間,讓學生回想高中三年的記憶,去拍攝一張想要永遠留存下的瞬間。

  • 15
    攝影創作—1

    回顧前幾次的構成,不僅有畫面構成更有顏色配置,但攝影最難的抓住影像的瞬間。
    影像的拍攝即為永恆的瞬間,讓學生回想高中三年的記憶,去拍攝一張想要永遠留存下的瞬間。

  • 16
    攝影創作—2

    拍攝一張想要永遠留存下的瞬間,但成果通常無法一次成功,藉由數次練習,完成一張最終照片並上傳雲端。

  • 17
    影像分享與回饋—學生分享

    經過一連串的畫片構圖與顏色構成練習,讓學生上台分享最終的攝影創作作品,說出畫面構成呈現出來的感受,與畫面中顏色所產生的氛圍。
    師生給予回饋。

  • 18
    影像分享與回饋—師生討論延伸日常美感構成

    師生共同討論日常紀錄如何能有更佳的美感呈現?
    從中延伸到思考實際每日身邊的光影構成、畫面構成、色彩構成等,如影像與電影構成取景、社群平台上的影像製作畫面、報章雜誌、螢幕介面等畫面構成的美學意義。
    美感與生活銜接才能日漸培養美的感知,並能察覺美的存在與保留,最後影響他人,讓眼前的每日風景日漸美好。

劉佳臻
國立嘉義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國立嘉義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