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校園美一角

核心概念
  • 減法設計、環境觀察、參與式設計規畫、設計思考
美感知能
  • 校園環境觀察,校園綠化空間、校園休憩空間(遊樂區規畫)
  • 主題地圖(美感地圖、防災安全地圖、五感地圖、生態地圖)

課程概述

學生在校園的時間佔了一天中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的空間規劃、硬體設施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目前政府推動美感校園,透過校園美感環境再造,來提升美的素養,也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課程中主要帶領學生檢視學校空間配置,來對學校進行總體檢,空間、使用效能、安全等,從使用者觀點提出需求,打造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園,共創優質的校園學習環境。
先以「主題地圖」的方式發現校園中構成,觀察與探索新中校園不同主題的構成,蒐集空間中的環境資訊,包含思考現有校園空間規畫,從位置,功能、動線是否合宜?最後讓學生以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嘗試一同規畫提案,營造「對校園環境美有感」,進而提升學生對校園學習環境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境美』感受力。

美感預期成果

  1. 透過觀察,理解校園環境的點、線、面、體的關係。
  2.  能站在需求者與設計者中間,去思考美及適切性,表達更符合大家期待的校園。
  3. 學生能培養觀察力及思考力。
  4. 了解永續的概念,站在人、環境與空間去思考校園的構成。

教師課後省思

  1. 預想使用立體的模型表現,但學生對於美化的觀念較多侷限塗白、或彩繪,需要花時間引導美化有各種形式,需再討論的時候到各組進行分別指導。
  2. 沒有預設範圍,讓學生在校園裡到處尋找目標,必須約定好時間,也要在收回資料時要求,以免有些學生偷懶沒有製作。
  3. 引進外面的資源由建築師到校分享,學生感覺很新鮮,邀請的建築師設計過國小的案例,學生深刻有感,回響頗佳。
課程規劃
  • 01
    1.認識構成的意義 2.討論國中小校園的環境的設計規劃

    1.請學生分組製作校園的整體構成,國小國中對比
    2. 以色塊及文字標示校園的組成位置及綠地構成
    3.討論國小跟國中基本配置有何不同?
    分組執行,根據學區國小分組,製作校園配置圖。

  • 02
    能以主題式的觀察,紀錄校園整體的構成

    校園配置圖為底圖,觀察與記錄學校的美感地圖和防災安全地圖及五感地圖、生態地圖,學校設有美術班會有一些既有的美化布置作品,還有融入議題的防災及安全調查以及對校園生態動植物的觀察)

  • 03
    1.發現校園的構成問題 2..欣賞案例設計,觀察與思考 3.設計思考擴散與收斂方法

    紀錄發現校園美麗的地方和待改善問題
    主題探查發表,並分組提出問題。
    使用學美美學的案例去跟同學分享,引發學生的設計想法。
    校園總體檢問卷調查-學生針對觀察記錄及同學們的意見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規劃設計發想 。

  • 04
    邀請業師案例分享

    邀請黃皓聯合設計的黃皓設計師,入班上課,介紹建築及空間規劃的案例分享,帶入永續城鄉的基本概念。

  • 05
    規畫能改善校園的某角落提案設計

    例如:去圍牆化-有哪些案例可參考。
    展演舞台-設置位子地點。(以上兩點為教師預設)
    以簡報方式製作提案。
    1.學校沒有表演教室,通常使用校園空地來上課,加上有專業的南管社團,根據需求請學生尋找校園中適合設置舞台跟表演的地點,並能依據地點簡單設計適合的樣式。
    2.針對美術班平面或立體陶藝作品的展示需求尋找適合改變變身成靜態展覽空間的地點。
    3.或從學生對校園觀察中是有新增加的待改進項目來著手發想。

  • 06
    製作能改善校園的某角落提案設計

    分組製作模型,可以是平面繪畫呈現,也可以是現成物的拼貼,或立體小模型,放置在校園平面圖上。

  • 07
    製作能改善校園的某角落提案設計 進行發表

    分組製作模型,進行發表,並標記使用資料來源。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