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餐桌上的高顏值

核心概念
  • 點、線、面的構成
  • 構成的留白所呈現的想像、空無感
  • 構成秩序中的對稱及不對稱的平衡
美感知能
  • 擺盤構成的美感
  • 食物之間位置構成的可能
  • 餐桌上畫面構成的運用

課程概說

在繁忙的生活中,大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越來越懂得放慢腳步體驗日常小確幸,與三五好友聚餐打卡,透過手機攝影珍藏餐桌上美好的生活片刻。
本課程由擺盤料理教學,教師示範如何透過蔬菜、水果、醬料…等元素,巧妙運用器皿、餐巾及桌布等配件,從過程中多方嘗試改變物件原有的外型、發現食材大小的變化、擺盤的方式、物件的替換與色彩的搭配,發掘材料之間的關係和背景間的和諧性。
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發現具美感「構成」的餐桌上風景,了解擺盤亦是種生活、設計、知識與樂趣。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了解藝術的構成元素與基本原則。
2. 學生巧妙應用留白於繪畫及設計畫面中。
3. 學習構思生活中擺盤的重要性及藝術性。
4. 了解各國擺盤文化風格與呈現方式。
5. 學生能對物體的觀察與發現,展開美感知覺的探尋,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受。
6. 學習解構過程中,延伸出物件的新造型,主動發覺物件之間的和諧性。
7. 學生主動的試驗與發掘,從做中學,做中思考調整,擺放具美感性的餐桌畫面。
8. 從眼睛到味蕾,透過攝影讓飲食變成一件美感經驗的體驗。
9. 學生能於課程中相互討論、互相學習、內化自省與表達內心所感。
10. 將作品印刷成紙本明信片,校內相互交流與學習互動。
11. 將課程體驗與日常產生連結,提升自我生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在擺盤構成練習時,初步最常見學生將食物完整的放置在盤中,經過引導後進行小組討論,作調整及修正,學生從過程中了解如何將食物切片或切塊,與擺放在適當的地方。
2.在課程活動進行中,學生因台灣飲食習慣常見的「滿」、「飽」、「多」,導致在擺盤構成時,容易將盤內擺滿食物,小型盤子擺滿食材,使畫面過於雜亂。經學習調整後習得「適當的量」與「適度的留白」可產生美的視覺感受。
3.課間擺盤活動經由圖片的分享與構圖介紹、引導法式留白的美感,學生體認畫面中多了留白能提升整體構成的美感,也能強化畫面重點。
4.未來課程中能與家政科產生橫向跨科學習(兩科皆於高二開課),讓學生於藝術生活課所學之設計構成能實際應用至飲食烹飪之中。

課程規劃
  • 01
    構成元素與基本分析

    自編上課講義引導構成基本元素與呈現,參考設計構成書籍,並透過美感電子書作為教學輔助工具,介紹基本構成元素的對稱、主從關係、平衡、留白、組合。

  • 02
    探討東西方擺盤美學與構成方法,並練習紙板畫面構成

    1.介紹各國(法式、台式、日式)擺盤方式與盛器背景運用,分析畫面中如何運用點線面體構成,並含有何種美的基本原則:韻律、秩序、均衡、色彩、質感等元素。 2.探討不同構成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感受,並說出自己觀點與同學分享。 3.透過食物照片紙板進行構成練習,修正並調整。

  • 03
    食材初次擺盤練習空間位置的構成與留白的應用

    繪製擺盤草圖進而實際擺放,並探索食材與食材間位置構成的可能性,大小的對比,應用點線面體構成及留白法進行餐桌擺盤。觀察其畫面位置構成是否和諧,並進行修正調整,與同學進行分享對話及他組相互觀摩。

  • 04
    對切及剖面應用,觀察食材質感、色彩間的構成

    觀察各種食材外觀、色彩與質感的差異性,並嘗試從中搭配物體間的和諧性與衝突感,進而將食材進行切剖並擺盤,觀察畫面轉化產生何種視覺感受,過程教師提問並學生相互討論分享。

  • 05
    餐桌擺盤設計構成與加入點綴巧思

    分組進行餐桌擺盤設計,將食物、器皿與背景位置置放合宜,加入植物花卉及餐具,呈現具完美均衡的構成畫面,體現美感和諧擺盤,且於過程中分工合作並相互學習,內化自我學習經驗。

  • 06
    攝影與報告分享

    運用攝影技巧捕捉餐桌上的風景,進行微調並分組報告,清楚說出構成方式及自我視覺觀點。

蔡嘉如
高雄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中山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