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發現構成美感

核心概念
  • 構成的美感
  • 構成美感的原則
  • 覺察生活中的和諧構成
美感知能
  • 構成的概念
  • 理解構成美感的原則
  • 和諧的構成變化

課程概說

以構成為課程主要概念,分別就對稱、平衡、主從關係構成切入,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過程,體驗這些不同的構成原理如何形成美麗的物件與畫面。先從學生住家附近都看得到的紅磚窗導入,以最簡單的造型元素點構成練習開始,再導入對稱、平衡、格線構成的練習,藉由觀察平面上的大小、疏密,覺察到比例面積和位置的關係會大大地影響視覺感受的舒適愉悅,讓學生從做中發現美感的構成是有邏輯可依循的,最後再請學生依探索的美感構成原則,創作出具半立體的紙浮雕構成作品,並分享討論其作品中美的構成因素。

美感預期成果

1.建構對於構成美感循序漸進的初階課程。
2.發展由點到線至面的美感構成實作課程。
3.對於美感構成的型塑能有更進階的體察與理會。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次上美感實驗課程,從設計課程時就覺得很像在做實驗,必須把變異數控制得很好,把影響構成構面的因數降到最低,像把色彩控管、幾何形狀的限縮,都希望學生在實驗過程,能專注發現於構成面向是如何形塑美感,不過在實際實作過程,有時會因看到學生的個別狀況而給予不同的實驗指令,而做出超出預期實驗結果的樣貌,像在分割構面單元裡,原本是設計只給予灰階色調的調置,然有幾個班級在一開放使用色鉛後,雖給的指令是限縮三個顏色內,但學生能把顏色操作使用的適當合宜的,卻是微乎其微,讓我體會實驗中變異因數還是不要隨意更改才好。

另外在操作對稱、分割構面時,雖已限縮成32k的尺寸,但對於認真要求完美的學生一節課對他們而言是不夠的,因此整個實驗過程是超過六小時的。對於此次課題小題大作的實驗課程覺得很好,對老師或學生而言都可以專注探索於一個構面對於美感的影響些微差異,而不會因太空泛與龐大的議題而失去了初階課程的設定初衷。

課程規劃
  • 01
    發散的構成練習

    介紹此次美感課程的構成主題及練習構面,以生活中的圖面(含紅磚窗、校園景觀)引導學生觀察對稱、整齊帶來的穩重舒適感,並播放各種構成圖片(平面、立體)說明構成中如何形成美感的基本要素,並請學生以最簡單的造型元素點來試驗。

  • 02
    對稱構成練習

    延續上節課內容,播放傳統建築中的斗砌磚窗圖片,讓學生從中發現磚窗以整齊、對稱方式,而形塑出穩重靜態的構成美感。請學生以色紙、霧面投影片,嘗試以剪紙的對稱手法,創作磚窗對稱美的霧面觀景窗小卡,完成後由同學彼此票選最美的小卡作品,並進行分享與討論。

  • 03
    平衡構成練習

    以非對稱圖片為主,兼以對稱圖片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思考對稱、非對稱卻平衡構成所形塑靜態與動態的視覺差異。以分組的方式,請學生以紙片操作平衡構成,藉由這樣安排讓學生體會構成美感與預先的大小、比例等規劃彼此影響,尋找最佳的非對稱又平衡的構成畫面,再請各組將作品呈現於黑板,於台上分享在畫面上鋪排構圖的想法。

  • 04
    格線構成練習

    介紹格線分割的構成邏輯,是最容易達成整齊要求,並且讓人一目瞭然的配置方式。請學生選擇一個幾何形,在32開的紙上作為圖樣的基本型,完成的幾何形圖樣再複製填滿紙張,然後限定色彩請將圖樣填色,最後請分享彼此之間完成的幾何格線作品。

  • 05
    構成創作

    給予學生每人白色紙(150磅),黑色紙板(奶瓶紙),要求學生以白紙為主、黑紙為輔的搭配,進行半立體的創作,白紙以撕、裁割、摺的方式來製作,並指定四張白紙創作命題,需以對稱、平衡、格線、格線+對稱或平衡等為四件創作內容依據,並建議學生善用工具如尺、圓規等,亦可用鉛筆先行繪製輔助裁切,製作時提醒學生注意黑與白的配置,以及摺痕造成的陰影效果。

  • 06
    作品欣賞觀摩

    繼續上一節課的創作製作,完成後,請學生黏貼完成後將作品擺置於桌面,輪流互相觀摩作品,並請學生試著分享觀看其他同學作品的心得。

林芝霠
臺北市立景美國民中學

任教於嘉義縣立新港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