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從梨山地區生活元素找尋美感,發現在地環境與特色,多數美的形成不只是單一要件所組成,由學生親身的體驗與操作,加深學生對美感教育的學習動力,培養生活也是可以很有美感。
第一堂課先以學生日常最貼近得零食發現開始,顏色、視覺表現、五感,讓學生了解生活中零食的差異,進一步擴大至與環境相關聯,零食與教室、校園有什麼關係,找尋生活中美感的元素、與感受。
第二堂課中以零食的排列組合為例,讓學生學習體驗美感構成元素,考慮美感的效果及何謂是美感。
第三堂課認知操作與美感學習,融入環境與特色課程,體驗比較經過美感融入後學習差異。
第四、五堂課,將食物重新解構,運用美感構成元素設計出餐桌上具有整體感的「我的五星級零食設計」,輔以合作教學方式,共同完成具有整體感的美感構面。
第六堂課將完成作品進行心得發表與回顧,落實美感學習成果紀錄與學習印象。
美感預期成果
1. 美感教育構面概念理解。
2. 透過操作與運用,學習美感教育的要素。
3. 美感教育的融入與改變。
4. 承襲美感教育精神與傳承。
教師課後省思
1. 材料製作與選擇會受到天氣、溫度、乾濕度影響,山上氣溫極低,秋冬季乾燥不易,造成零食打碎膠結重組時時間延長,需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加以固定,使最後實作的課程,延長2-3節課才完成。
2. 每位學生對食材顏色調色、操作掌握度不均,需要大量的時間做練習,才能準確精準地完成實作的項目,雖然成效不理想,但動手實作對山上學生專注力、吸引力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3. 學生對於色彩調色、色彩運用的能力很低;刺激也不足,補充色彩學原理,提升學生對於色彩的理解,並透過顏料的調色練習,以顏料A+顏料B=混色色彩C,嘗試以顏料取代食材,經多次練習後,重新在和食物調色做對照,理解調色的方法與色彩運用。
-
01我的老天鵝阿!!零食中色彩
生活中的零食原來有這麼多種顏色,紅的、綠的、藍的、黃的等等,不同顏色與零食呈現的口味聯結有很大的既定印象,透明色彩:藍色-藍莓;綠色-奇異果、檸檬;紫色-葡萄;橙色-柳橙、橘子等。不透明色彩:咖啡色-奶茶、咖啡口味,乳白色-爆米花、奶油等。學生依自己喜好的顏色與零食進行色彩分析,好吃與不好吃的程度跟顏色也會有關係喔。
-
02構成面面觀
學生依自己的喜好,在學校環境周邊的梨山風景特色拍照後進行元素抽離與擷取,將圖案分為主題與背景兩部分,分別對主題與背景進行色彩辨識與分析,了解色彩主從關係與色彩代表意義。主景與背景為構成的關鍵要素,釐清主從背景架構、色彩架構關係。
-
03梨山看起來很不一樣!
解構後的色彩與主背景重新分類,並進行色彩剝離術,分類地域性色彩(民族色彩)、相似性色彩(調和)、衝突的色彩(對比),系統性地將色彩進行編碼,與他組剝離出的色彩進行統整與比對,獲得多數相同編號顏色將成為梨山在地的色彩,運用在食品的調色上,衝突色彩則運用在背景或提升主從關係的作品之上,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性作品。
-
04城門城門雞蛋糕,零食大變身。
將零食打開並分析零食的構成要素與色彩,利用手觸摸零食的質感。眼睛觀察零食顏色、形狀,了解零食的配色方式與呈現的樣貌。工具進行簡單的拆解,試試零食打破原來結構後可能出現的色彩變化。
-
05親愛的,零食也可以很高級!
零食重新分解後進行調色與組裝,在不同色彩零食混色下出現不同的樣貌與質感,分析混和後的顏色是否與之前分析的色彩相符,或是需要重新調色創造相同的色彩。並將顏色的零食粉碎後以蛋白、糖作為媒介,使零食交結過程中調出想要的色彩,並產生如水泥般的結構性。
-
06成果發表,五星級零食呈現
組裝後的零食被重新定義與安排,呈現不同的樣貌,透過前5堂課程的積累,學生一步一步的了解色彩調色與應用,並不困難,原來換個方式也能得到相同的學習效果。色彩排列與調和,再重組成為學生對色彩運用有更好的練習與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