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家鄉街道色彩計劃

核心概念
  • 色彩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色彩構面
  • 色彩的和諧搭配運用
美感知能
  • 能理解產生色彩意象的原因
  • 認識環境色彩
  • 合目的的色彩處理

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的關係,感受色彩的各種可能與變化。從自己生長的土地出發,在美感體驗學習過程中,透過在地文化的探索,以色彩記憶屬於家鄉的特色之美,並應用到家鄉街道色彩計劃中。增進學生的在地情感與認同,從生活中建立色彩的美感能力與累積美感素養。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認識與欣賞美感構面中的色彩之美,能引發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好奇心與自己家鄉的認同感且能養成日常生活關注色彩的習慣。

 

教師課後省思

1.街道踏查需連兩堂操作時間才能較充裕,建議可事先調課。

2. 街道踏查範圍可先劃分區域,設定時間內只能先觀察這一區,並告知等待地點,時間到再一起往下一區,避免帶隊老師無法看顧到所有學生。

3. 街道地圖設計時,紙膠帶黏性過高導致撕下來時造成紙面損傷,需事先測試黏性或考量紙質強度。

4. 家鄉代表色彩命名,學生感覺較為抽象,可以多舉例說明。

5. 製作時因學生程度不一,有小組進度快,有組別需思考或調色很久,老師需要到各組引導與了解進度慢的原因,給予適時的協助。

課程規劃
  • 01
    察覺色彩與生活的關係

    播放交通部觀光局製作的「Meet Colors! 台灣」影片引起動機,色彩是一個地方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以國內外案例做舉例說明,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家鄉—神岡是什麼顏色?應該是什麼顏色的? 任務一:利用圖片案例分組討論,觀察生活環境中的色彩有哪些?分類出自然環境色彩、人文色彩、人工色彩,感受並分析色彩的細微層次。 任務二:地方特色與色彩配對:利用行動載具,討論神岡特色(建築、美食、特產、景點)與其代表色,讓學生對家鄉色彩有初步認識。

  • 02
    色彩聯想

    不同的家鄉主題搭配色調變化(例如:秋天的潭雅神腳踏車步道、黃昏的校園操場),進行調色練習,探索地方意象色彩。再平塗到校園撿拾的樹枝上,思考色彩比例搭配組合,要如何做到看起來比較調和或看起來比較美。

  • 03
    觀察環境色彩

    帶學生到街上進行色彩調查,用色票卡比對色彩與利用PantoneAPP拍照紀錄,包括收集實物素材的色彩。尋找在地色彩與在地的自然環境、特色建築或人文風貌,並加以分類,請學生就建築或景觀進行觀察,描述各種事物的色彩組成,並能進一步指出該項事物的代表色。

  • 04
    家鄉代表色命名

    歸納調查資料,綜合分析出家鄉代表色的主色調,分組討論並為色彩命名,另外設定出與之搭配的組合色調與強調色。

  • 05
    家鄉街道色彩計劃

    利用調查結果進行街道色彩計劃,找出適合街道或店家的色彩與能融入街道文化的美感色彩元素(人文地景、地方產業、特色植物或動物、氣候、節慶意象)。運用材料(小木塊、街道圖、彩色紙膠帶、彩色紙張)與上色工具(廣告顏料、彩色鉛筆),設計出家鄉街道地圖,並思考色彩在畫面位置及排列組合的秩序與美感。

  • 06
    我的家鄉地圖創作發表

    各組發表自己的街道色彩計劃與設計理念。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