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成GOGO

核心概念
  • 構成的美感
  • 構成的形式
  • 生活中構成的例子及運用
美感知能
  • 構成的概念
  • 構成的形式
  • 構成的美感運用

課程概說

一、本課程設計從學生生活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環境周遭「家-社區-學校」發現美,從「發現生活中的美感角落-構成的奧秘」課程中,讓學生觀察、檢視並比較美感差異,進而學習運用構成原理,透過小組討論,啟發對美的感受及深化思考。

二、以美的形式原理為美感養成基礎,透過「發揮構成的創意-創造你我的美感校園」課程,讓學生以實物體驗,學習與應證美感構成要素,加入個人的巧思與創意,進行校園環境大改造,體驗美感也能實際運用於生活中,發揮真正的美感教育精神。

三、「我的構成美感體驗與分享」課程,讓學生分享自我的學習歷程以及團隊合作的經驗,已開啟下一階段的探索課程。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學生能從課程中學習美感如何發現,如何體驗及實踐,了解生活中包含多項美感元素在內,而空間中各物件的組合構成,會影響整體的空間構成美感,因此希望學生透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構成的概念及方式,從生活觀察中啟發對美的思考與應用。再次進行此教案,期許學生更能從生活觀察中啟發對美的思考與應用,理解構成於視覺上的所產生的影響,協助學生內化美的形式-構成。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接觸1-3節的課程時,對構成從懵懂到認識,這樣的學習歷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生活環境的美感觀察力,因而進行實務創作時,學生能不斷提出創作想法且反覆思索是否符合構成形式,學生進行創作分享時,其作品的豐富性與想像力超出我的預期表現,因此,每堂課的課程銜接性在這實驗課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未來在課程規劃上,須多思索課程間的銜接並引導學生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不會因外在因素限制學生的表現力,使學生能有不同導向的思維應用於美的事物上。

課程規劃
  • 01
    課堂一

    1. 從生活經驗中取材,請學生分別從家裡、社區及學校,觀察搜尋自己認為最有美感的地方,拍照記錄下來,同時分析這些建築或空間符合哪些美的形式原理(對稱、均衡、比例、單純……)。 2. 請學生將捕捉到的生活環境樣貌帶到課堂中與同學分享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美感元素構成樣貌,透過重新培養覺察力,作為培養美感素養的第一步。

  • 02
    美感探究-構成 I

    結合前一節課的發現美-引起動機,本節課引導學生思考何謂構成之美?構成的元素存在於何處?與我們的關係為何?以生活中的例子介紹構成的概念與形式。

  • 03
    美感探究-構成 II

    本節課以學生學習過的美的形式原理為基礎,進一步帶領學生探究構成美感要素及方式,教師將事先捕捉到的生活周遭環境有運用到的構成美感案例作分享,說明:對稱構成美感、平衡構成美感、主從關係構成美感及格線的分割構成美感等,並請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不同案例之構成形式。

  • 04
    發揮構成的創意-發現美感校園

    帶領學生進行校園探險活動,學生分組找尋校園中展現美感構成要素的地方,可以手繪或攝影作紀錄 ( 攝影在本課程中僅作為紀錄的工具,並非本課程學習之重點 )。

  • 05
    發揮構成的創意-創造你我的美感生活小物

    以1-3節課所分析出美感元素為創作基礎,以點線面為基礎組合創作出一小插圖,接著請學生融入美感元素及構成原理,並思考作品如何與生活環境作搭配組合,一起創作出符合生活構成美學的作品。

  • 06
    我的構成美感體驗與分享

    請學生分享自我的學習歷程經驗並且規劃未來的美感計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