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觀察環境周遭過度使用膠水、膠帶,不僅造成環境的髒亂,也成為大眾便宜行事的理由及藉口,故在課程之初,透過紙卡的固定方法,帶出無法復原的問題,再由書籤的製作引導學生觀察材料的特性;而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接合方法可以參考著,進而於課程之終,可以設計出合適的作品底座,所以再加入日用品的拆解與組裝練習,並透過文字的紀錄,驗證自身動手做之前的觀察與之後的再發現。最終,為自己期初時翻製的手模石膏作品,安置一個可表現石膏雕刻的底座,規劃合用的底座接合構造。
本學期由翻製手模開始,以手裡承接的夢想為題,置物架為用,當成美感通識課程開始前的前言,再透過課程中對構造的摸索,能為自己的作品規劃一個合適的底座,課程結束後,期許能有萌芽的美意識,引導著繼續處理底座的造型設計。
美感預期成果
以往會讓學生在國三上時,嘗試以輕土捏塑公仔,當作簡易雕塑作品的體驗,但製作時間耗時,且學生在追求擬真的目標下,時常力不從心;故今年打算以石膏翻模作品取代,在期初時以手裡承接的夢想為題,置物架為用,完成自己的手模後,再透過美感通識課程對構造的摸索,讓學生結合底座的配置,將自已獨一無二的作品建置一個具備隱藏性構造的石膏台座;而於六堂課結束後,再接著讓他們利用石膏雕刻繼續處理台座的外觀,期許這學期的課程能循著一個主題方向,分三個階段,讓作品經主客觀的思索歷程後,能有更完善的呈現,也期待他們透過課程中的發現,重新思考膠狀物的使用時機。
教師課後省思
石膏易碎,而幾乎整個學期都在處理同一件石膏作品,所以在安全考量下,作品會一直置放於美術教室,而教室並未像一般教室長時間開放,即使是普通教室開放的時間也不到半日,因此容易造成石膏發霉,發現後馬上使用除霉劑,並將氣窗打開,但乾燥狀況不完全,所以初期打磨或雕刻石膏的狀況並不理想,或許可添購乾燥劑或除濕劑,讓石膏能避免發霉。
也因為石膏易碎,故讓學生做構造的嘗試時,限制較多,能處理的構造類型有限,且這不是學生熟悉的材料,有很高的實驗性,失敗重做的機率相較於其它課程高;若是想讓學生在構造的造型或多樣性上做各種嘗試,石膏這材質似乎不是理想的選擇。
-
01透過不同的接合方式,發現使用時機的合適性
每組5張圖卡,提供膠水、膠帶、紙張、透明片,完成將圖卡固定於壁報紙上的5種方法,展示分享後拆下,檢查圖卡還完整的有幾張,記錄於學習單上。
-
02透過指定材料,發現材質的構造特性
提供各種材料,每人選擇一種製成書籤,書本闔上後可固定於書頁上不脫落,取下時不傷書頁。
-
03在拆解類似物件的過程中,發現構造安排的規律性
在不破壞本體的條件下,拆解原子筆,記錄時間、零件、動作、功能,再復原。
-
04藉由觀察零件特徵,摸索構造的接合方法
先紙上談兵,觀察分解的美工刀零件,用文字規劃組合的步驟,再實際操作,並記錄之間的差異;再試畫接合作品與台座的構造設計圖。
-
05透過物件的規劃,發現安排構造時的需求
處理手模作品底部,並以二次翻模的概念,建置台座的接合構造。
-
06利用實作時的體驗,調整預想的設計圖
完成台座的構造翻模後,互相觀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