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構成是物件排列是否合宜有度的基礎。透過簡易的學習工具進行美感小實驗,讓學生摸索構成的概念,能初步運用於作品畫面的安排上,並期許他們能發現自己生活中的擺設,也是一種畫面的安排,不論是實用或裝飾,腦中能有構成概念的引導,花點心思去安排,而能有合宜的美感表現。首先,以MV片頭導入,建立學生對生活中構成運用的初步認識,引導至學生做出書籍封面的構成分析;再透過白紙上大小黑點的排列試作,帶出美的形式原理原則;接著,老師提供學習單及不同明度的麥克筆及圓點貼紙,讓學生依目的創作不同風格的構成樣式,讓他們嘗試對稱與平衡的處理差異, 再探索律動式的構成特徵,過程中要保有抽象構成的概念,避免變成具象的圖形繪製。最後,運用於祈福卡的圖文編排上。
美感預期成果
雖在一年級時曾製作過檔案夾封面,但在排版方面,也只限於處理字體的大小及粗細,而在107-1美感實驗課程的引導後,學生能發現合宜的配色表現,但對畫面構成的安排並未多留意;故在新學期的課程規劃中,透過簡易的學習工具進行美感小實驗,讓學生在過程中摸索構成的概念,知道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是有邏輯可依循的,最後能再次透過圖文的編排,將構成的概念運用在祈福卡的畫面安排上,並能理解生活中所有物件的安排,就如同一幅幅畫面的構成,不論是實用或裝飾,期許他們腦中有構成概念的引導,能花點心思去安排,而有合宜的美感表現,初步運用於作品畫面,再延伸至教室佈置,最終擴大至生活環境中物件排列及選擇的規劃。
教師課後省思
原定第二節課每人一張8開的白色紙卡,為求能重複使用,改為將A4的白紙外套上L夾,不僅同一份材料各班能輪流著用,也能接著在第三、四堂課的單元中繼續使用,降低一些紙張用過即丟的問題,但排課密集下,即使準備兩個班級數的數量,輪替著使用時也有些整理材料的問題,必須預留些課堂時間讓上一個班級復原、整理材料,所以上課時,經常趕著進行下一個步驟。
而預定於第五堂課讓學生設計正反兩面構圖,一面為古典的對稱構成,一面為平衡但不對稱的構成,但考量圖片轉印消耗了不少時間,並且轉印後的效果出現許多須要再修飾的狀況,故更改成在處理好祈福卡上的圖片後,參考自己完成的構成練習,再思考文字適合的編排位置,直接下筆,而不再要求正反兩面必須呈現不同的構成樣貌。
-
01以生活中常見的畫面,察覺隱藏的格線
簡報中以MV片頭帶入,發現標題文字不同的排列方式;再透過教室佈置、室內佈置,發現格線的重要,最終引導至平面作品的構成要素。
-
02透過大小黑點的排列練習,發現美的形式原理原則,並區別對稱與平衡
每人一張8開的白色紙卡及3cm黑點貼紙5張、2cm黑點貼紙20張、1cm黑點貼紙20張,任務一:利用10張2cm黑點貼紙,在白色紙卡上排出自己覺得好看的畫面,互相觀摩,教師引導出對稱與平衡後,請學生完成任務二:將剩餘貼紙在紙卡背面,處理成一個有平衡感的畫面。
-
03利用有目的的引導,試作不同樣貌的構成風格
使用有方格紙的學習單,提供3種明度的無彩色麥克筆,及不同大小黑灰白圓點貼紙,讓學生完成指定的3種構成風格(古典、現代、律動),完成後觀摩分享。
-
04將所察覺到的構成概念,運用到祈福卡的設計排版上
利用學習單,讓學生試著編排祈福卡正反面的構圖。正面是對國中三年的回顧,將代表漢字、註解和圖案,做古典風格(對稱)的構成安排;背面則是對未來的展望,為自己許一個願望,將這段文字創作非對稱但平衡的畫面。
-
05透過祈福卡的製作與分享,驗證或調整所學觀點
將學習單的構圖實作於6x15cm的祈福卡木片上,完成後互相觀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