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質感指的是對象物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首先在課程中以觀察、觸摸、品嚐各種物品及食材,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建立學生的質感經驗;其次是引領學生利用框景來體驗轉換不同的質感的視覺效果,嘗試建立不同質感的感受。接下來針對自己的家人,透過之前的質感體驗去聯想每一位家人的特質與哪一類食物質感類似,製作送給家人的表面、質地與包覆內餡的三款質感各異的質感巧克力球。
美感預期成果
- 透過運用各種不同材質的物件,做出心目中想要的質感。
- 能夠清楚分辨不同材質的感覺與差異,並清處的用語言表達。
教師課後省思
- 課堂1和課堂5:
要引導學生在觀察物品時用外觀、顏色、香味、長起來的味道等去聯想生活周遭的人,再由課堂5繪製巧克力藍圖時,用食物口感聯想到人物個性上的連結,需要再多下一番功夫,才能讓學生清楚明瞭課堂的目的。 - 課堂5和課堂6:
課堂的藍圖可能很美但是做出來會容易不如預期。另外在課堂5需要透過食材選擇來傳達你對對象的感覺,這點需要不斷的強調,免得學生解釋不出為何這巧克力球與對象個性之間的連結,避免課程淪為一般手作巧克力課。
課程規劃
-
01建立質感經驗─摸摸看
利用準備一些外表材質觸感反差大的東西(肉鬆、水彩紙、木耳、菜瓜布、砂紙、科技海綿等) 放在箱子內給同學先摸摸看並寫學習單。
-
02體驗:利用框景轉換不同質感1
1.介紹框景定義及藝術家Nikolai Tolsty、Shamehbluwi作品 2.請同學就老師所提供的剪影或是自己喜愛的圖案案,利用模型紙製作框景並在下一節課分享。
-
03體驗:利用框景轉換不同質感2
1.老師分享自己的作品 2.\t同學利用上一節課所製作的框景在校園中尋找合適或更美的質感替換,拍照向同學分享成果。
-
04建立質感連結
1.準備製作巧克力球外觀包覆或是內餡的食材(杏仁片、餅乾碎片、巧克力米、巧克力醬)等點線面等不同樣貌,讓學生先品嘗,並要求學生寫下食材與家人間的質感聯結為何?預先畫下送給家人巧克力球的想像樣貌 2.提供各式巧克力圖片給學生做參考
-
05製作圓形質感巧克力
1.透過巧克力球的製作,表面材質差異處理及內裹質地差異處理,包裝製作成禮物,針對不同家人特質所設計的巧克力. 2.本課程只要針對質感作探討,故要求統一做成圓形,在巧克力的包裝上提供多種材質的緞帶讓學生挑選符合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