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美感課程的切入點,是對生活有感,是找回發現。對現各階段的學生而言,生活中除了家以外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就是學校。學校與學生彼此的關係就像是第二個家。因此本課程活動將從環境中找尋題材,喚醒學生對色彩之感受、對生活環境的探索。
藉由 6 小時課程的安排,利用色票找出環境中的色彩並對生活中的色彩進行分析與討論,找出具有美感的色彩配置,體認色彩調和的重要性,並能初步應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進而轉化為切入創作(水泥盆栽)的美感經驗。完成後利用著色水泥盆栽與空間進行對話,思考色彩與環境協調與否,色彩最為衝突的角落為何處。藉此過程思考色彩的多元可能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且能辨識色彩在生活運用中的協調性與和諧度,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美感預期成果
- 能了解配色的重要性。
- 從生活著眼觀察,理解色彩的相互關係。
- 能對生活的色彩進行觀察與討論
- 能調出想要的色彩並加以應用
- 能透過配色產生設計意圖,知道怎樣配色比較好看
- 可以覺察出生活中好的配色與不好的配色,並可以分析出好的原因?
- 能感受、描述、運用不同配色的特點,培養對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 能覺知類似色依據不同比例排列所呈現出的視覺感受
- 能應用色彩的特點於生活用品的設計
- 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教師課後省思
- 為使高中生對色彩有感的同時,又能習得專業色彩知識。設計自學講義、引導學思對色彩開啟批判思考。
- 本課程採分組教學、每組約6-7人。因此,各單元任務中,會有個人任務與小組任務。在學習單展現小組取樣成果,製作色票時則是增加個人設計因素完成小組加個人合作成果。
- 本課程以教學材料費採購「Pantone色票」與「色鉛筆及各項工具」,讓學生使用不同系統之APP,了解在業界,會因為目的不同而採用不同訴求、色碼規則的色票集 (色票不會只有一種版本,它是色彩溝通的工具) 。
- 整個課程最後回歸生活面,討論每個人觀察與體驗的獨特性,並藉由在色彩比例中,歸納出適合搭配校園環境的色彩設計。
- 教師歸納總結很重要,需要讓學生理解:顏色,不一定代表該色對所有人的感受有唯一答案。有時與場合需求、視覺佔比例、個人特質(喜好色彩)有關。
- 本課程重啟學生對生活中色彩的觀察力、自我認同與覺察、尊重他人與接納多元觀點;其實與新課綱之多元文化與身分認同之議題有高度相關性。
課程規劃
-
01啟發有感-生活中色彩的模樣(認識色彩學)
帶入色彩的基本知識。並進行資料蒐集製作成簡報,透過色票、照片、影片及音樂,喚醒學生對色彩感受的練習。之後利用色彩遊戲:找和諧的色彩關係。透過小組分工合作,利用身邊的文具或物品找出相同色調的物品,能了解色彩經過排列的差異。
-
02校園色票-色彩小試驗(校園色彩採集、製作、分析)
學生分組使用色票或相機、手機記錄校園中色彩使用最美和最醜的角落(相同的色調和衝突的色調)各一張,進行色彩分析與組員討論畫面中的色彩配置和配 色比例,是否和諧,美嗎,原因為何?如果不美,提出如何與空間達成和諧感。
-
03美感體驗-我的校園色票(校園色票製作、分析)
依上一堂課所分析的色彩結果,進行調色練習,比對照片如實反映「真實色彩」 計畫性地描繪,完成色票備用。
-
04配色實驗家(設計物件色彩)
學校環境色彩觀察及發現變化:運用找出的色票色彩,進行物件色彩設計(水泥盆栽)試著做出可以和環境達成和諧感的作品,並說出對色彩的感知和想法。
-
05美感實踐家(物件與校園色彩的融入搭配)
運用上一堂課完成的作品與自己之前所選擇的最美角落進行擺放拍攝,檢視是否能產生協調融入環境,是否能凸顯作品。
-
06美感分享家(評鑑、賞析作品並分享心得)
1.作品分享與討論2.最能融入的角落與最能凸顯的角落的照片作品討論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