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六節課旨在培養學生對於美感核心基礎「構造」之下,藉由「構造」的物件舉例、應用,構造具有規律的特性,從細部到整體的規律性貫穿物件。觀察構造的細膩與巧思,進而分辨良窳,而能重視思考物件接合「構造」所佔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構造」是將物件分析成單一單位後,接合起整體的組織方式,「通常為了功能需求而存在,但只要在材料的堆疊創造層次與韻律上稍做變化,構造也能創造質感和視覺上不同的效果,常被應用在當代的建築和產品設計上。」(美感電子書 http://www.aesthetics.moe.edu.tw/configuration/02-configuration/)
當學生能主動觀察物件組構的方式,所呈現的視覺秩序美感:統整、韻律等美感,增加對組織細緻感受。本課程嘗在去年度階段施作過,成果頗為學子滿意。因此在今年度計畫送審的範疇下可以延續去年度教案繼續引用。本次美感單元設計依然從構造出發,前半部鑑賞與引導課程依然使用生活周遭與大自然的構造實例闡述:黏合、穿插、卡榫等,並請小組學生舉實例呼應,後半段課程設計預計規劃前半部引導由生活觀察中物件的組構方式,選擇由北美洲原住民的傳統掛飾捕夢網為上手網狀素材,現今由於此物品的普及化與傳播已成為世界各地餽贈裝飾富含祝福寓意的飾品,並依照各地風土的衍生產生不用的配件方式與特色化, 期許同學一面實地操作成品統整感受創造過程「構造」的規律、統整性,一面能發揚於生活中的應用層面。
美感預期成果
- 能體會構造意義,加以舉例使用構造的目的、組成方法。
- 能欣賞構造以小單位,架構出整體的功能與美觀,重視細節的落實。
- 運用所學編織構造技能,創造生活中實用美觀兼具物品,並使用之 。
教師課後省思
核定教案採用上學年度實施過之構造教案,因此課程實施程序上已調校過,教案進行順利。學生對於線材能夠編造出緊密跟具有次序感的網繩多能專注投入,惟以本次應用素材為捕夢網繩,構造方式可變性較為單一。建議將來如果再施作應用層面時,可將捕夢網的進階編造方式加以介紹,讓創作動機強的學生再強化學習,或是再另闢結合質感的單元,將地域性特色的捕夢網所使用素材加以搭配如貝殼、漂流木等呼應本地特色的風物創作成品。
-
01引導觀察
列舉生活中的物件分辨是否含有「構造」。將物件分析成部件單位,使用美感電子書,生活物品實例,加以介紹構造種種方式,凸顯其實用及所扮演的重要性。
-
02深入列舉
列舉自然、人造、古今,如:建材集合、纖維排列等案例作品,分析其「構造」巧思、美感。
-
03概念集思
請小組選擇不同構造繩結、輪流發表分享所選構造:「方式」、「目的」、「美感」其構造方式特性,達成初步各種構造方式概念,於下節課預告實作階段任務。
-
04構造應用
提示任務,進行結繩示範,分析單位「線」經過編織構造「繩結」,組成面的原理原則,教導學生丈量繩材、計算尺寸,預想擬定編織完成作品,各組進行教學。
-
05預想實創
以繩結編織構造並實作捕夢網掛飾作品,過程中體會從編繩串結成面的構造規律與原則,引導學生體會單位細節之重要性,構成完整整體。
-
06成品展現
編繩捕夢網掛飾與配件,同學間彼此觀摩,抒發中途出錯拆掉重構或繼續完成的心得,期許學生注重細節、培養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