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創作,體驗紙感

核心概念
  • 以質感為構面的美感素養
  • 質感的定義與美感
  • 生活中合宜的質感搭配與運用
美感知能
  • 觀察校園中的環境(植物、建築、地磚)
  • 觀察生活中的物件(衣物、鞋、手錶、筆、等)
  • 理解各式紋理的美感

課程概述

本學期課程將運用觸覺累積的經驗,去了解各種物體組成的特殊性質,感知不同的質感之美。一般學生對習以為常的質地不太關注,難以察覺細微的區別。因此,老師以活動方式引導,希望能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環境,讓學生感受探索各種質地的觸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間接讓學生感受什麼是「質感」? 透過課程對校園到住家周圍生活的質感進行美感的重新觀察與體驗,分析質感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分辨觸覺質感及視覺質感?進一步並將之運用於物件中的改造,以燈具為主題,使學生經由操作體會美感的存在,並發現合宜的質感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升對質感察覺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2. 透過課程體驗理解質感因素(材料/紋理)對於對象物的影響,思考材料的合適性。
  3. 能進行質感肌理改變及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身邊物件因太過熟悉而習以為常,並常以視覺為重心,對質感總是忽略或不太在意;此次課程刻意先讓學生以體驗為開始,去開發學生身體觸覺經驗!透過老師引導,活動設計及行動顯微鏡工具的使用,結合視覺觀察,忽然能察覺、感受生活上與周圍環境的種種不同觸感。在此同時可讓學生比較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何在?讓學生可以有意識的去關注環境裡的質感,開始對材質真正有感。此設計讓學生思考何謂質感。第五節課使用之前所學的方法加以應用並須加上不同材質轉化,對學生來說,需要多一些時間思考,因為只有一節美術課,一個星期後大部分學生都忘了,需再次提醒或複習,才能再提取舊經驗。基本上學生對這個課程單元反應熱烈,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心與熱忱,對質感這個抽象的概念經由一連串的探索課程活動,慢慢能有深入的認識。

課程規劃
  • 01
    校園質感體察

    1.\t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校園內各式質感觸覺感受記錄。 2.\t比對記憶中與實際觀察的差異。

  • 02
    生活質感體察

    1.\t請各組帶家裡日用品(各種特殊材質)到校,以食、衣、住、行、育、樂、等類,透過手機顯微鏡觀察。 2.\t分析各類質地的感受,討論質感與功能性之間的關係。 3.\t各組發表體驗感想。 4.\t老師用ppt統整收集環境中各種質感的表現,讓學生了解所處生活環境其質感的多樣性。

  • 03
    收集並觀察並改造紙的質感

    1. 老師提供幾種紙類,讓學生觀察分析 2. 將紙張撕、揉、戳、折、割等各種改變肌理的方式嘗試處理。 3.\t觀察、比較、描述所呈現樣貌,分類所展現的感覺?如簡樸與華麗,堅硬與柔軟,冷漠與熱情,並以此選出足以代表自己個性或特質的表現方式。

  • 04
    使用各種方式來改變單一材質的特性1

    1.\t延續上一節課, 老師提供各種不同材質的紙張為材料。 2.以燈為主題,設計屬於自己的質感燈 3.將選好的紙嘗試組合成燈

  • 05
    使用各種方式來改變單一材質的特性2

    1.以燈為主題,製作屬於自己的質感運用。 2.\t利用紙張強化肌理的改造,除了用之前實驗的方式外並可上漿或增加顆粒等方式,讓學生進行質感改造後,黏貼在燈罩上。

  • 06
    發表與分享

    比對原始紙張與質感改變後的效果,發表感想。

蔡佩玲
嘉義縣立鹿草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縣立鹿草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