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沒感教室 教室美感

核心概念
  • 有思考規劃才能讓設計更貼近人心。
  • 整齊有秩序就有美感。
  • 構成的定義與美感。
  • 構成美感的感知操作與應用。
美感知能
  • 校園周遭環境,能有整齊有秩序就有和諧舒適的美感(觀察校園、建築、地磚)。
  • 座位私人空間與教室公共空間的區隔及合宜的使用(觀察教室、走道)。
  • 單一或多數均需分類建立更有秩序感(觀察地磚、師生停車道、回收場、升旗隊形)。
  • 可以從平面規劃到立體成型的操作能力。

課程概述

本次課程以構成的秩序為主軸,藉由學生自我身旁座位到團體教室公共空間的使用上,從沒感覺順手隨意放置到有意識考量需求及習慣上擺置物品中學習思考規劃製作自己的收納格的過程。
課程中由秩序感知到觀察校園生活周遭中秩序的應用到教室空間規劃整理。瞭解其中蘊含單一元素的重複,眾多物件中成套、格線應用達到整齊和諧有秩序的美感,並能用美的感知技能動手製作,合宜自己需求的收納格,擺放文具用品,從對待沒感覺的環境升級到加入有秩序舒適美感的空間。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從日常生活中觀察秩序及構成。

2.學生能理解操作構成組合的能力。

3.能將秩序構程滿感應用於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1.從沒感到美感,敲醒學生的知覺,在課程之前到班級上課總覺得教室很髒亂,如何可以透過美感課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整齊秩序可以讓環境變的井然有序,因此「沒感與美感教室」課程就想真實呈現它。課程前的下課及放學時間,我先到各班教室拍攝它凌亂的角落。第一節課中透過教室影像,讓學生從影像中看見教室中自己或同學的角落凌亂的感受,進而改造教室實施過程,希望透過課程學生不只用於學校更能帶入日常生活中,學會秩序的建立是隨時隨地。

2.觀察讓美感知識更真實呈現,透過美感知識的引導再進入實地景物中觀察發現,會覺得課程更為有趣深刻,學生喜歡到戶外觀察放風,尤其學校管制手機攜帶,課程中手機攝影記錄學生反應超好。

3.實作包裝課程中花費很多時間自己在教學上也覺得不順,學生的立體空間概念反映不靈光,大多數需要老師的協助,甚至反映不過來,這裡課程拖延兩三節課,所以師生的空間能力是有待加強。

4.課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希望同學課程中,能與不同能力的人,彼此協助合作學習。

5..學生的口說分享過程,發現不是上台就可以說,透過操作過程引導書寫,一步步說明記錄,學生上台才能敢說不膽怯。

6.蔡孟娟老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在製作多寶盒的過程中,學生假如沒有收納需求或是本身有良好收納習慣時,對於製作多寶盒的課程會產生抗拒,覺得不必在製作一個盒子來收納東西,少數學生其實對環境美的認知為極簡主義,認為東西夠用就好。由個案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我反思在消費主義的時代,大部分的人追求物質享受、金錢物慾的揮霍。目入眼簾的消費型廣告,我們生活擁有太多物質,我們必須花時間在在整理物品上。在下次的引導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知道物品的收納規則與擺放外,也可從現代物質主義的觀點去探討,有時候生活的亂與不美是來自於過多的慾望所產生的。

課程規劃
  • 01
    沒感與美感

    1.教師拍攝課前及課後教室場景。 2.師生討論教室亂源之問題,始於何處?如何解決?5〞 3.秩序的建立,動手整理自己的桌椅,除了整齊之外還有其他需求考量嗎?。10〞 4.寫下與分享,整理前後的想法。10〞 5. 教師以整理前後,導入有感就有美感的主題。25〞

  • 02
    秩序就有美-單一重複

    1.小組從校園場景中找尋與秩序有關的景色拍攝紀錄下來。15〞 2.上傳照片到line相簿中,討論口頭報告小組的秩序之美與需求的應用關係。15〞 3. 教師總結並導入單一元素在秩序的應用15〞

  • 03
    雜而不亂-格線的應用

    1. 從生活中升旗隊形、商品擺設、型錄上圖像中發現格線的構成的應用及視覺美感。10〞 2. 小組分配教室中黑板、小陽台、打飯區、公佈欄、桌椅中的物品加入格線的設計規劃討論及排列。20〞 3.組員書寫分享心得。10〞 4.教師總結5〞

  • 04
    我的多寶格規劃

    1.教室壁櫃中規畫設計一個符合自己書本文具等用品,可放置的格子。20〞 2.學生思考自己格子構成的需求如格數、尺寸、材質、工具、技術等考量問題。20〞 3.師生討論分享設計之理念及可行性。5〞

  • 05
    我的多寶格實作

    1.利用紙板、切割及膠黏的技法,設計完成自己的多寶格。45〞

  • 06
    分享與討論

    1.討論分享與教師總結25〞 2.學習單紀錄20〞

彭惠娟
嘉義縣立大吉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縣立大吉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