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拼布

核心概念
  • 使用五官認識質感,能描述對質感的感覺。
  • 拼貼、抽象繪畫所使用的質感。
  • 比例對於不同質感排列後造成的影響。
美感知能
  • 視覺觀察、觸覺觸摸校園或生活中自然物、人工物的質感。
  • 視覺觀察各種技法創造的人工質感。

課程概說

本教案希望能在活動中,帶領學生使用觸覺、視覺觀察質感。質感的來源可以是校園或生活中的自然物、人工物,也可以是自己製作的創造性質感。並且在最後全班能共同製作幾組質感拼布。
在課程進行中,學生能夠學到用形容詞描述他所觀察的質感,並且能試著配對不同質感,思考哪些質感搭配在一起會比較美。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升學生對質感的觀察力,能用視覺、觸覺分辨各種質感的差異。
  2. 使學生能描述各種質感的感覺與差異。
  3. 學生學會翻印質感的技巧。
  4. 學生學會簡單車縫拼布的技巧。
  5. 學生能在操作中思考哪些質感擺在一起是合適而有美感的。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第三堂課用油土拓印時,許多學生喜歡在紀念銘文前拓印字體,然而他們喜歡的是自己的名字、綽號相關文字,不見得與質感有關,教師應引導學生朝更多不同的方向發現質感。
  2. 第四堂課在使用壓克力顏料拓印、描繪質感時,很多學生未必有能力製造出與油土拓印相近質感的布,當時筆者請學生到原現場用乾擦法擦出凹凸質感痕跡,但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3. 第五堂課學生在歸納感覺時,一開始還蠻散亂的,或者不知道共通點,因此筆者使用”正向、快樂----中性-----負面、難過”的尺度,在黑板上讓學生歸類,但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歸類辦法。
  4. 第六堂課之後的縫紉過程有些花時間,在期末前未能完成。(實施8堂課),如果能提早執行,效果或許會更好。
課程規劃
  • 01
    質感的定義/視覺的質感

    1.教師使用美感教育電子書,向同學說明,質感的定義。請同學關注,日常生活物品的質感,是否影響同學對物品的感覺。 2.學生觀看平板、圖卡,尋找不同質感,用感覺的形容詞描述所找到的質感。

  • 02
    觸覺的質感

    1.請同學兩人一組,到校園各個環境觸摸各種事物的質感,操作時觸摸者須蒙上眼睛,由另一人帶領,完成後交換身分。 2.學生能說出對觸摸事物的感覺形容詞。

  • 03
    質感翻模

    請同學在校園尋找有造型的觸覺質感,利用油土、披土、翻模粉進行翻模印製,完成時能說出他對於印製質感的感覺。

  • 04
    創造性的質感

    1.學生使用壓克力顏料,在白色胚布上拓印、滴淋、吹、染各種不同的質感,或是使用自己帶來的物件,縫合在胚布上。並能說出對它的感覺形容詞。 2.針對上一個”質感翻模”單元所翻模的質感,請學生使用拓印、拼貼、繪畫、拓印等方式,在另一片胚布上再做一個,並比較與翻模的質感有何不同。說明對質感的形容詞是否有所改變。

  • 05
    質感拼布(一)

    1.全班分為4~6組,將上一堂做完的胚布,認為感覺較相近的分在一起,縫合成一塊拼布,可以做為門簾掛在班上。 2.縫合前,請各小組排列看看,每個組員的布塊以何種比例排列會最好看。教師先以切割好的有洞卡紙型版,(分四種,1.每格大小一樣。2.每格大小不一樣,邊長是固定比例的倍數3.隨意無固定比例的方格4.無秩序的形狀) 請學生比較何種排列比較好看? 為什麼?並據以為縫合排列的依據。

  • 06
    質感拼布(二)

    繼續完成上一堂課的動作。

陳煜尊
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南投縣立旭光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