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手札情緣—我的舊故事它新身份

核心概念
  • 不只是觸摸的質感感受
  • 異材質的結合與實驗
  • 美感構成元素
美感知能
  • 黏土拓印
  • 手抄紙製作
  • 畫面排版構成

課程概說

為增進學生在質感與生活的連結關係、觀察探索與經驗記憶,本教案先設計一些五感體驗活動與學習任務,讓學生去藉由體驗任務去增加自我的質感觀察來形成經驗與記憶。藉由經驗與記憶的形成,引導學生將質感感受有所轉化與聯想,接著課程主軸聚焦在自己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紙張,如:包裝紙、考卷、課本、雜誌、衛生紙、紙巾…….等。根據紙張的質感與用途、分析與歸類並描述其感受或紙張的故事,接下來加入「手抄紙」紙張製作過程的認識與應用技術,讓學生了解紙張媒材的多樣性並體會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紙資源的取用珍貴性。最後學生收集紙張媒材進行手抄紙的質感實驗—探索材質的融合與衝突,並應用表現學生之前習得的構成主題—畫面的組織構成概念來進行一本有質感故事的手札本製作。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更認識質感所帶來的覺知、記憶經驗、與跟個人的內化故事,希望學生更了解任何的質感形式不一定都是侷限在單一種的感官知覺,打開感官會有更豐富自身經驗的感受獲得。而在應用操作過程中認識手抄紙技術與異材質結合的試驗,能思考怎樣子的質感是合宜需求與情感的呈現,甚至額外的從中體會一張紙產生所帶來的資源永續議題與價值觀念。希望能藉由這六堂的質感探索之旅,讓學生能更有感知質感與未來生活的緊密連結性。

教師課後省思

在第一堂課的質感體驗學生在此節課的花在觸摸體驗的時間居多,原定此節課的校園質感拓印就必須延至下一堂操作,教師在課程流程跑完一次之後,發覺質感體驗活動可以設計成一節課讓學生可以藉由觸摸多描述與思考生活中有甚麼相似材質與轉化,可能比較能建立對質感的基礎認識,再來接續下一堂的教師質感投影片的講課,學生認知會更加深。
另外,在第五、六堂的手抄紙課程中,因為著重在蒐集紙張的故事探討與異材質的實驗所以花上較多的時間,如果在未來要在執行此主題課程可能要調整堂數時間,最理想的情況是調整上加兩節課連堂,操作時間與課程的流暢度會更完整。

課程規劃
  • 01
    質感探索蒐集

    1.五感體驗箱(體驗) 2.校園質感蒐集(小組學習任務、黏土拓印) 3.學生生活圈質感收集(個人學習任務、黏土拓印)

  • 02
    質感與記憶

    1.歸類與質感分析描述(綜合表現與分析、質感磚牆) 2.校園裡質感的記憶故事(小組分享) 3.學生生活圈的質感記憶故事(個人分享)

  • 03
    質感與聯想

    1.慢問慢答—質感聯想腦力激盪(學習任務) 2.稀奇古怪的質感設計案例(教師蒐集案例分享) 3.異材質的案例介紹(教師蒐集案例分享)

  • 04
    一張紙的誕生

    1.引導學生在紙類材質上的蒐集與分析(小組學習任務) 2.認識紙張的製作過程(教師講課)

  • 05
    手札本的秘密天地

    1.各式秘密手札本案例介紹(教師蒐集案例分享) 2.手札本的用途與情感連結關係分析(小組學習任務) 3.手札本製作計畫(個人企劃:分析個人手札本之用途、關係主題、材質選用)

  • 06
    手抄紙製作—溫度與記憶手札本

    1.蒐集手抄紙紙漿材料 2.教師示範手抄紙技術 3.學生操作與異材質結合試驗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