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有感容器

核心概念
  • 發現質感構面的美感
  • 素材質地合宜性的選擇設計概念
美感知能
  • 校園中不同建材質感、樹皮紋路等
  • 不同材質的觸感
  • 教室、居家生活的環境質感

課程概述

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各種物件,除了其功能外,物件質感也不容小覷。質感與視覺、觸感、合宜的材料選用,才能製作兼具美感及功能的物件。
本單元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並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物件,察覺材料質地的運用影響功能及美感的改變。再來探索、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差異性,例如軟硬、光滑、粗糙、細緻、冰冷等,建立屬於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根據質感經驗資料庫,應用於日常生活器物的製作過程,了解質感的主觀性感受外,體驗察覺材料質地「合宜性」選擇的重要性。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自發性的於日常生活中發現、探索、分辨物體材質呈現的質感差異性。
  2. 感受感知不同質感的美與功能性。
  3. 培養學生能把質感之美應用於生活,實踐生活美感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 以往的視覺藝術課程透過鑑賞理論延伸到繪製作品,較缺乏親身於生活中探索體驗的面向,因此學生往往無法把學習的內容吸收轉化運用在生活。此次利用質感課程,讓學生慢慢觀看、慢慢觸摸生活中的物件,試著用心去察覺不同質感的紋路特性,體驗多元質感帶來的心理感受,從中發現生活中不同質感的美與功能,進一步思考如何運用質感提升生活美感,期許學生能對生活更有感。
  2. 有些學生學習較被動,當教師講解範例後,部分學生直接採用教師範例的材質進行創作,缺乏思考與容器實用性、美觀做連接。因此教師與學生討論過程中,需拋出對材質選用、製作問題,讓學生更能積極明確掌握材質選用的方向。
課程規劃
  • 01
    探索質感與物件功能的關聯性

    1.利用PPT及美感教育質感篇影片,引導學生發現認識質感與物件功能及美的關聯性。 2.教師準備不同材質的杯子及菜瓜布,讓學生直接觸摸、觀察,透過問與答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同一物件,因素材質地的不同,其功能用途也會有差異性。 3.利用學習單,寫出生活中接觸過的物件質感,加強質感經驗的建立。

  • 02
    建立個人質感經驗資料庫

    承接上一節,透過不同質感物件的觸覺體驗後,讓學生在校園內,利用鉛筆拓印技法,察覺感受不同材質的觸感及紋路的差異性,加強質感經驗的建立。

  • 03
    素材質地的合宜性選擇

    承接一、二節課程,引導學生構思生活中使用的容器(花器、筆筒、小物置物盒…..等),因置放物件的不同,思考如何選擇適宜的素材材質,製作兼具實用性及美感的容器。

  • 04
    有感容器製作

    承接上一節課的構思,選擇合宜的素材材質,動手製作有感容器。

  • 05
    有感容器博覽會

    教師把學生製作完成的有感容器拍照,透過視訊讓學生欣賞並發表對物件質感選用與容器搭配的想法。並利用學習單寫出質感構面的學習心得。

王水蓮
嘉義縣立大林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縣立大林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