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成的覺、知、思、行

核心概念
  • 學生能認識減法美學、硬邊藝術、新造形主義
  • 學生能辨別平面構成的形式
  • 學生能運用八種類別的物件關係
美感知能
  • 學生能將構成的概念運用於生活中
  • 學生能舉出日常生活中構成的例子
  • 學生能瞭解各種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關係
  • 學生能對校園環境進行探索,並思考如何運用媒材來表現

課程概說

首先,第一堂課進行分組、講述單元目標與規則、介紹何謂構成、生活中構成的例子,並複習美的形式原理。第二堂課著重在讓學生瞭解平面構成的形式、何謂物件關係。
第三堂課,每位同學拿出準備的二十件物品,每個組別共計一百件物品散亂在桌上,讓各組學生進行構成的探索。整理物品、擺件的過程中,思考構成的因素、物件關係、秩序性等,並思考整理前後的差異,分享討論。
第四堂課讓學生進行點線面的構成練習,依據學習單的內容指示,來構成出所需的畫面,並於第五堂課讓學生上台討論與回饋。
第六堂至第八堂課,作品尺寸為八開,剪貼各種灰階的幾何圖形進行創作。人類有各種感官、感覺,所剪貼的圖形,在畫面中以不同的安排方式,所構成的作品將產生不同的意象,學生需思考欲創作出的意象,再開始進行創作。(例:一種安定的感覺。)
最後一節課,學生們進行作品的發表、分享,與回饋。優秀的作品將辦理校內展覽,提供給全體師生欣賞。展覽結束後,將詢問作者是否願意留下作品,收藏於美術教室。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瞭解「構成」的原理原則
  2. 學生能辨別平面構圖的形式、八種物件關係
  3. 學生能探索構成與生活的關係
  4. 學生能懂得互相合作、分享
  5. 陶冶學生性情,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除了每週一堂的美術課之外,大部分的時間仍難以跟升學主義脫鉤,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瞭解、體驗美感構面之一構成,並讓美術與生活產生連結,是本次的課程計畫第一個要挑戰的。

對國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進行抽象表現的創作實屬不易,大部分學生只認得畢卡索跟梵谷,更遑論各個藝術流派的風格有哪些差異。本單元在最後一件作品需透過剪貼的方式,在畫面中「構成出一種感覺」實屬不易。如何引領學生了解構成、怎麼構成、運用構成,是本次的課程計畫的第二個要挑戰的。

很感謝能夠申請到教育部的美感計畫,能夠將這樣的資源帶入偏鄉學校,不僅可以提升偏鄉小孩的美感經驗,也能夠稍微彌平城鄉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學生也懂得珍惜每週僅有一堂的美術課,從他們的每一次的創作練習、每一次上台發表感想的樣子,以及創作的成果,就覺得辛苦都值得了。

課程規劃
  • 01
    生活中的構成,何謂構成?

    分組、講述單元規則、生活的例子

  • 02
    平面構成的形式、八種物件關係

    複習美術的原理原則

  • 03
    構成練習

    物品如何擺放較具美感,並分析前後差異。

  • 04
    點線面的構成

    依照學習單指示,來進行創作

  • 05
    發表心得

    學生輪流上台,發表完成的感想

  • 06
    思考、探索一種構成的意象

    如何將畫面安排出一種視覺感受,主題自訂

  • 07
    探索一種構成的意象

    如何將幾何圖形安排出一種視覺感受

羅允
彰化縣立線西國民中學 教師

曾任教於臺中市立東山高級中學
曾任教於彰化縣立伸港國民中學
現任教於彰化縣立線西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