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整合質感為學習美感的主軸能力,從生活中的質感出發,藉著五感體驗中發現質感與生活的關係,並透過蒐集各種日常材料,練習質感的描述表達。增進學生瞭解質感與生活的關係並提升對於生活中質感的感知能力。
課程透過校園中質感的美感踏查,收集生活中可以取得的各種材料(回收物、生活中使用不到的物品),分析其質感元素,並透過美的形式原理的美感組構,討論分析構成的關係,創作個人質感拼盤,最後將作品於校園空間佈展成為質感打卡牆,讓學生發現其實「美感」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裡。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從中能欣賞不同質感所產生不同的美感。
- 完成質感拼盤構成設計與製作。
- 學生能從中學習、累積對美感的經驗。
- 將課堂學習到的美感之能,嘗試運用於日常生活並思考解決問題。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日常質感拼貼-學生對於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中的質感、收集質感,學生是相當有興趣。透過走出教室認識校園質感的多樣性,但對於質感的紋理拓印,大部分學生較難掌握,質感採集拓印紋理較雜亂,如能透過再多練習,學生應該較能掌握拓印的技巧。
從本學期的課程中學生的回饋中,看見學生開始會留意生活周遭的各種材質和議題(環保)對於生活當中的美感開始有了些「感受」,會開始試著「思考」可以如何更好。但此課程實際實施節數大約8-12節,課程節奏上較冗長,學生也較容易產生無感。
此課程的實施確實能引起學生對「質感」的關注,也能去思辨質感在生活環境中所能營造出的美感。然而誠如學生所言,美感教育需長期推動,未來將社區及家庭列入推廣對象之一,讓學校學習可以連結到家庭教育,才能全面推行生活美學。 - 未來的教學規劃
質感的課程可再延伸,與攝影課程結合,讓學生比較實際的觸覺經驗,與透過攝影轉化為視覺質感的差異,並可安排空間配置(室內、室外)與光影的加入,讓課程更趨一致與完整。另外可加入立體的部分,有機會也可結合其他材質的結合等跨領域課程去開發,而不只限定在美術領域的課程思考範疇。
-
01生活中的質感
引起動機:教師先拿出5種生活物件圖片,用微觀的視點放大生活中的小細節,請學生根據照片中的細節猜一猜是生活中何種物品?何謂質感:教師說明質感定義,質感是視覺、觸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是人類的生活在細微感官方面的經驗積累。
-
02日常質感拼貼
校園質感採集: 教師引導學生在校內進行各種質感的探索與觀察並實際用手觸摸,透過拓印記錄24種不同質感。萬物質感卡創作: 學生根據在校園進行的質感拓印,完成24格質感拼貼創作。
-
03美的形式原理大挑戰
1.將家中收集的質感物品帶至課堂中。 2.教師準備24*24公分厚紙板。 3.藉由所帶來的物品在紙板上排列,先讓學生依自己的審美觀自由發揮排列,之後給予學生觀察他人作品的時間,引導學生分享在排列的畫面中,對美與不美進行討論,來試著歸納出秩序所能呈現的美感。 4.教師利用圖片簡單介紹美的形式原理。
-
04質感拼盤1
依主題收集材料後, 1.24*24公分厚紙板 2.將上一節課程中帶來的質感物件進行篩選。 3.將紙板劃分九宮格 4.適當的裁切、解構質感材料 5.利用美的形式原理排列 6.利用白膠黏緊,且高度<1公分
-
05質感拼盤2
續完成上一週未完成作品,教師協助學生將相似性太高的物件進行刪除或取代,作品須在同色系的取樣中讓質感達到差異性的最大化。
-
06網美無極限-質感打卡牆佈展
1.學生觀摩作品並發表討論 2.打卡牆佈展(佈展學習) 打卡點都符合一個可歸納出的結論—「非日常」 ◎三方法建構「非日常感」:紀念、美好與失衡 學生依據此原理,在校園穿堂布告欄進行質感色 彩拼盤打卡牆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