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固「質」己見

核心概念
  • 察覺材質的豐富多樣性與其特性和影響。
  • 感受材質的屬性,並依特性,適切合宜地組合運用。
  • 在操作過程中體驗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
美感知能
  • .透過生活物品、瓷盤、植物、校園環境去觀察不同材質。
  • 依正確比例攪拌水晶膠,處理氣泡並灌模成型與修整的方法。

課程概述

以「質感」構面為課程主軸,與學生一起探索,什麼是質感?請學生收集生活中隨手可取得的不同材料,分析其質感元素,感受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概念。將材質分類黏貼在「質感收集盒」並分析寫下感受紀錄。於美術教室展示各班不同作品,成為質感記憶展示牆,讓各班同學欣賞體驗觸摸不同材質所呈現的不同質感,建立質感資料庫,運用於水晶膠練習。

經由學生最愛的活動:吃,讓學生對質感產生更大的興趣與連結,透過小方塊厚片吐司的表面包覆練習,感受質感與口感對食物產生的作用,並參考質感牆內容,運用食材模擬出自然物質感。

多方感受材質的特性與組合,在介紹透明水晶膠(環氧樹酯)的材料特性與多樣作品範例後,請學生繪製設計出吊飾構圖,進行吊飾元素的收集與製作。學習依比例正確調製使用水晶膠,將編排設計後,不同的物品元素凝固於同一模具中,依其透明的特性整合並看見所有物件,完成整體性具美感的吊飾設計。

透過課程讓學生親手體驗與接觸物件材料,觀察實際物質的性質與表現,藉以創造更具美感的生活。

美感預期成果

  1. 覺察生活中質感的多樣性並能分析其特性與加以分類。
  2. 能善用材質特性,選擇合宜的材質相互搭配使用。
  3. 創造不同以往的質感經驗。
  4. 察覺質感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5.  能運用不同材料與技法,模擬創造出不同質感。
  6. 懂得選用適當材料與技法,創造出符合需求並具美感的作品。

教師課後省思

  1. 部分學生較不擅長分類物品的質感,容易變成分類色彩、風格、雜物收集;分類的方向與概念需再學習。
  2. 在收集質感物件過程中,許多學生就地從校園中取材,雖能善用環境資源,但也因此種類受限。
  3. 質感食堂的吐司課程中,學生易變成家政操作,去思考內容搭配口味,與土司造型的趣味和擺盤,未來在課程進行中應更設立部分限制,以外型質感為優先與兼備口味搭配。
  4. 教師在水晶膠課程中須面對不同的問題處理,同時因材料黏稠有時間性需掌握,未能好好紀錄課程進行。
  5. 在水晶膠吊飾練習中,許多學生習慣以平面圖片放置膠中;未來應在課前準備中更加強物件元素的收集,並在設計思考時提醒。
  6. 教師須思考如何簡化水晶膠材料的調配使用,讓學生不疾不徐操作練習,並加速環境復原。
課程規劃
  • 01
    質感初探

    1.說明何謂質感。 2.引導學生從舊有經驗中進行質感的感受討論。例如:「天然、人為」,「粗糙、細緻」,「亮面、霧面」……,並完成學習單。

  • 02
    質感收集盒

    1.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收集不同物件、材料、質感。 2.將材料依其特性做分類整理。 3.不同性質與質感物件,分別黏貼在至少分割三格的紙盒中,完成兩個質感收集盒。

  • 03
    記憶質感

    1.學生分析自己所收集的質感特質並記錄其特性,寫下質感所帶來的感受。 2.展示個人質感收集盒於美術教室。 3.學生欣賞並觸摸他人的質感收集作品。

  • 04
    質感食堂/厚片吐司方塊

    1.將吐司去邊切成方形小塊。 2.抹以奶油、果醬、巧克力、花生醬……為媒介,將吐司方塊沾裹不同質感素材,例:堅果、巧克力、玉米、蔬菜……等配料。 3.從表面改變其單一質感,使它入口不乾,增加口感。 4.增加吐司表面質感的變化與多樣性,例如:使用餅乾碎粒模擬成細土,巧克力片捲模擬成樹枝。 5.完成的作品加以呈盤,並珍惜剩餘食材與復原環境。

  • 05
    逅質構好,水晶膠

    1.設計兩個約5cm×10cm吊飾,思考主題與構圖編排。 2.製作一個方形立體桌上便簽夾。 3.運用在「質感收集盒」中所分析的主題特質來發想設計,並準備不同質地的物件材料置入水晶膠,其中需含有自然物或立體物的運用。 4.調水晶膠AB劑、擺置物件、灌模、調整、靜置硬化。

  • 06
    沁透流映,水晶膠吊飾

    1使用砂紙、刻磨機將硬化後的水晶膠修整滑順。 2.搭配五金吊飾與飾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