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結構是與「用」有關的議題,牽涉的範圍廣泛,在建築上既兼顧力學又要考慮到材料科學,更要兼顧美觀。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我們要兼具美感又堅固耐用的物件,必須要經過考量預測試通過的結構才能使用。這個構面在美術教育裡較少被提出來當作教學的主題,但卻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藉由美感工具書裡的材料包,讓學生體驗組合成器皿、思考重量對於結構的改變:思考不同材質對於結構會有的改變:對於均衡的結構設計有所體認,體驗紙類、繩類、金屬鋁線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全世界包含台灣經歷了疫情的肆虐後,現在正處在後疫情時代,因為疫情造就了宅經濟,大家只能在家裡比較安全,所以種植植物或養景觀植物就變得很療癒,造成一股風潮。
所以在前四週的體驗課程結束後,會帶入植物的觀念,並要學生嘗試製作能呈現植物之美的底座-鋁線結構編織。再多加入了硬材質的編織體驗。所以除了結構面向以外也多了不同媒材質感的體驗。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對於美感的發現–探索–創作的比例約為60%–25%–15%。
- 讓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界的植物生物。
- 體驗「結構」構面在生活中出現的各式樣貌。
- 體驗「平衡穩定」在生活中出現的狀態。
- 學生對於結構、比例、構造等美感素養能有覺知。
- 學生在生活中對於應用結構構面美感的事物能有體認,並有分析、思考、探索的能力。
- 學生能覺察自我並與美感素養結合,感受自己與美並存。
- 學生可以蒐集資料及分類,並能簡單敘述。
- 學生不吝展現自己的作品,並能發表意見。
-
增進學生對室內植物的認識與學習如何照顧植物,體驗植物對人於能給予內心平靜的重要性。在疫情令人恐慌的狀況下,心情能平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教師課後省思
- 技巧性的學習需要多一些節課才能完成,學生若能再做一次作品會更棒
- 因為疫情的關係,使用線上上課,老師示範的影片可以讓學生重複看,慢慢學習
-
01造形與組合–功用變化的體驗(一)(二)
使用美感工具書體驗組,體驗不同物件的結構與功用的變化
-
02重力實驗室–重量、材質與結構改變的體驗
美感工具書延伸體驗,體驗不同材質對於重量、結構的影響與並思考應該如何改變造型
-
03形抗的體驗-線結構
體驗搭建拱形物件(硬結構)沒有執行、棉繩的編織(軟結構),將柱狀物提起,了解平衡穩定的結構
-
04室內植物的認識 認識鋁線造型結構
介紹平常常見的小型室內植物與常見的盆栽結構
-
05體驗鋁線編織(一)
分享生活中不同材質的編織結構及照影片練習鋁線結構,熟悉鋁線媒材
-
06植物星球(一)
1.植物包覆未執行,改為種植柑橘植物,種子的取得由自己吃水果後取得,不拿現成的種子 ,柑橘植物種質較容易成功,也是季節性水果 2.設計一個有三個或四個支撐的盆栽結構造型
-
07體驗鋁線編織(二)
學習幾種簡單的鋁線材質銜接技法及編織技法
-
08植物星球(二)(三)
完成植物盆栽底座
-
09種柑橘植物及結構作品介紹及分享
將種子播種後將結構單元所學分享並介紹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