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社區地方探微-文化創意

核心概念
  • 建立漢服文化與服裝的知識,早期色彩的配色邏輯。
  • 配合改變身體比例,進行文化創意設計。
美感知能
  • 使用配色 APP,並且尋找與廟宇相似的色彩搭配。
  • 連結上學期的比例課程,將人物比例與服裝進行整合。

課程概述

在當今快時尚的不斷挑戰下,人們對於顏色與服裝的搭配,已經沒有廟宇中來的容易辨認,了解台灣百年前的文化,透過實際踏查來貼近傳統藝術,利用傳統藝術中亙古不變的風貌,試著分析出色彩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仁武高中比鄰福清宮,從校內就可以看到福清宮以跳躍的色彩放射大地,而帶著學生走進廟宇,先從廟宇色彩分析開始意識到生活有何不同?再逕而思索廟宇配色可應用的創作延伸。
觀察的深度會影響察覺「世界有感」的程度,故透過帶領學生建立觀察的求知慾,以及簡易的觀察模組,便可以培養帶著走的能力,以便於未來應用於生活中的多元項目。通常透過美感課程中的「比例」、「色彩」⋯⋯等逐步帶領觀察的方式,學生會進階的改變觀察的力度,自行建構觀察模組的進階版本,以利自己在解決問題與關注世界的敏銳度,便可落實「美感」的實際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發現廟宇彩繪與石雕服裝的樣式,進行文化創意設計。讓學生了解文化後,再進一步觀察廟宇的色彩與生活色彩的異同為出發,讓學生以第一手資料的方式觀察實際不同,透過自己觀察的結果,與可能色票的建立,來了解生活場景的顏色與廟宇顏色的異同,而透過顏色的差異可能產生許多不同的創作脈絡。

學生以觀察結果進行延伸,可分為幾種方式引導:「廟宇服裝色彩組」、「廟宇服裝造型組」、「廟宇動物造型組」,最後將兩組合併激盪,從觀察→研究結果→創作,學生文化創意的方式無法預測,但會以創意產品的方式為主。

教師課後省思

廟宇的議題過於龐大,也非全是老師的專業,加上學生的素質,無法跟上文創的角度,執行的老師也擔任行政,故此學期就停留在觀察的階段,文創的部份,有少部分的同學有完成 3D 的實作與模型建構。

課程規劃
  • 01
    1.了解色彩原理與象徵 2.\t帶入傳統吉祥圖案的色彩與邏輯

    帶領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圖案,吉祥圖案除了有其意涵之外,色彩搭配也充滿古人的智慧,學生可以透過了解文化來對應廟宇色彩。例如:彩繪中出現皆為文化符號,有代表的含意。

  • 02
    1.了解漢人服裝的樣式 2.\t認識人物身材比例與服裝

    透過實際的量測身體比例,才有辦法清楚的了解彩繪上的人物比例與服裝,與當代文化的差異,雸透過察覺差異來對應創新的基礎。認識漢服與古代的服裝,也可以讓學生推算彩繪裡的人物年代。例如:覺察彩繪中的常見人物比例與生活之不同。

  • 03
    能夠使用色彩 app 分析廟宇色彩

    利用 3c 產品來輔助傳統文化的認識是一件趨勢,實際帶領學生到福清宮進行拍攝與收集素材,收集素材的過程中,也可以順勢帶領學生認識福清宮的特殊工藝。例如:建構廟宇色彩的色票。

  • 04
    分析廟宇彩繪的人物服裝與動物色彩

    透過人物走獸的方式說故事是彩繪的功能與目地之一,上學期的故事已經調查後,則可以透過故事與更細節的人物分析(服裝、臉部)、走獸動勢去對應,讓學生更能清楚的知道傳統藝術的脈絡有其邏輯,但也有與現實不符之處。透過更仔細的察覺,才有創新的可能。

  • 05
    利用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文創

    已經透過親手採集的資料,也分析過了色彩與人物,接下來則是利用色彩的配色與服裝,進行延伸作品設計。例如:學生每組的發現結果皆不同,所以不再列舉。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