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社區地方探微-文化創意

核心概念
  • 以故事情節來觀看百年前的分鏡電影畫面,解析鏡位與構圖的比例。
美感知能
  • 以攝影放大的技術平視物件,列印出觀察物,實際量測比例。

課程概述

台灣廟宇五花八門的彩繪流傳,皆以故事的方式教育觀看的信眾,而這些歷史與訓誡的故事,是以怎樣的方式來讓尚未流利懂得文字的民眾了解,彩繪是其中一樣,另外則是雕刻,仁武高中比鄰福清宮,以此來說是彩繪與石雕,當然仍有許多的工藝品在建築體上,此課程較為鎖定在彩繪,石雕為輔,若仔細的探究,廟宇是否有某些特殊比例的安排?是否有隱藏什麼樣的比例必須透過踏查後的整理比較,才能檢視呢?也可能廟宇因何緣故,皆使用非人之比例或是壓縮了那些比例來成就?本課程將帶著一張白紙的態度,帶著學生踏入常見的廟宇,但發現不同的視野。從發現異同後,再進一步的運用所觀察到第一手的資料,進行創作延伸。

美感預期成果

  1. 發現廟宇中的比例與生活中的比例之異與同,因為課程是第一次操作,過程中仍會有許多的意外發現與臨時變動,甚至也有可能完成研究後,發現跟原本預期無相關的美感經驗,目前先行鎖定在「彩繪人物比例與空間」的生活差異為主,實際產出的成果尚無法明確說明,學生需要透過自己的觀察去產生觀察的實際結果。
  2. 從自己第一手資料所發現的結果,進行創作,每組會進行的方式皆有不同,若先以教師角度進行預測,可分為「電影模擬組」、「彩繪比例修復組」、「比例資料創作組」、「文創商品應用組」⋯⋯等,帶領學生發現可能可以的創作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廟宇太博大精深,有些課程需切得更小塊面向,再去執行,此部分檢討於下學期來試試,本學期較為聚焦在紀錄片的文創產品的輸出,美感教育的 6 節課只是其中一個小部分的執行,整學期的操作是個較為完成整的課程設計,挑戰的面向也較多,實驗性質濃厚,若是要再一次的執行,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美感教育的 6 節課,也確實完成於其中。

課程規劃
  • 01
    1.能夠以拍照的方式,確實記錄彩繪與雕刻。 2.踏查並了解拍攝彩繪的故事。

    先從踏查開始,讓學生實際去到福清宮進行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拍照需以平視的角度,能夠完整拍攝到為主(不傾斜的方式),並且透過彩繪的資料名稱,搜尋故事情節。 例如:圖為福清宮實際彩繪作品,描述福祿壽的故事,學生需要拍攝,並且了解彩繪中故事的含意。

  • 02
    1.將照片列印,並且量測人物與物件的比例。 2.換算成實際生活的場景,人物與物件的差異,空間的布局與感受。 3.角色距離與前後位置的比例。

    以列印出的彩繪資料,實際去量測並且換算人物、物件、空間的對應比例關係,也能從比例中發現異同與謬誤,逕而以空間位置的關係實際產生對應的距離與前後比例,以這樣的了解畫面的構圖。例如:學生須從作品中發現人物比例、涼亭空間與生活實際空間的比例,異同為何?

  • 03
    1.理解電影中的構圖原則與鏡位的安排。 2.知道分鏡是經營電影中的角色與位置重要的創作規劃。

    以電影的內容來分析人物與空間的比例對應,並透過構圖與環境的關係來與廟宇彩繪比較產生異同的觀察。例如:彩繪作品的構圖,與電影定格時的構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故讓學生試著分析兩者狀況,以發現彩繪的構圖模式。

  • 04
    1.能夠了解如何使用手機去背。 2.可以將彩繪資料進行重新的空間規劃。

    透過教學手機軟體的使用,也能瞭解數位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教學去背與簡單的補強繪圖,讓彩繪中比例的謬誤修正,並且也能夠讓學生試著以 3c 產品融入彩繪的方式,進行重新的創新作品。例如:去背放大縮小,觀察與生活比例不同之處,有哪些?

  • 05
    能夠以分析出的第一手彩繪與雕刻資料進行創作

    以分組的方式進行,將自己研究發現的資料,整合後進行創作,可以是電影感的彩繪、模擬、文創等方式進行。例如:學生每組的發現結果皆不同,所以不再列舉。

邱稚惠
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高雄市立仁武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